幾年前曾以製作人身份參加過北藝中心的馬戲工作坊,那時就想著馬戲這種「秀」的形式,該怎麼在結構上與戲劇相結合呢?也曾經看過一些偏向秀的演出,例如馬戲、魔術秀、歌舞秀、演唱會等,在職業病犯的同時,會想著這個演出是否有結構上的編排?應該有吧,那這些編排是依據什麼而來的呢?
同樣都是以娛樂為導向的演出,戲劇/秀之間的差別是哪些?我自己在看演出時感受到這些結構提供的支撐力是什麼?從製作人的角度來看的話,我會怎麼去形塑這些結構呢?
今天想從這些角度來跟大家聊聊我的想法,如果跟你想的有任何出入,不要懷疑,你是對的,我是錯的,peace~
最近期是看了一場魔術秀,讓我有這個想法的。
在演出作品中的結構指的是什麼?
首先想先聊聊我自己認知中的結構是什麼。從具象的物品來看,一張桌子需要有一個桌面,以及讓桌子可以站立的桌腳,如果要加強的話,可能會在桌板跟桌腳之間加上X型的支撐讓它更穩固。從抽象的文章來看,最基本的作文需要起承轉合:為什麼會寫這篇文章→我的想法是什麼→轉換角度再次說明觀點→整合以上觀點作結。(現在的話可能還需要摘要在最前面)
結構確立後,在進行創作或製作的過程中,就能將大目標拆分成小目標,更容易處理;也能超脫小目標的侷限,從大目標的佈局來評估作品是否穩固。那一個演出,如果在戲劇與秀這兩項來看,會有什麼差別嗎?

鋼彈模型本身的結構就相當複雜,從簡單的頭、軀幹、四肢、武器,到一個部份的拆分,有各種玩法
戲劇的結構
以戲劇演出來說,故事本身作為骨幹也有類似作文的結構,由於一個戲劇演出通常在60到120分鐘左右,不同的立場、觀點、線索,除了填充演出時長,也等於支撐著演出本身儘可能完整,減少漏洞。
以一個線性敘事的演出如愛情劇,可能就會有相遇、熟悉、產生好感、遇到關卡、解決問題替感情增溫、角色最終對於情感的抉擇這些段落。又例如偵探劇,勢必有事件發生、調查行動、線索撞牆、找出真相這些斷落。我會從完成的劇本或演出中,拉出這些節點,檢查是否有相符或不必要的內容。
在這些段落中,創作或製作本身想傳達出的觀點,就會試著找到合適的段落放入。例如想呈現情感中承諾的重要性,那就會試著放入失信的橋段;想呈現偵探對於兇手犯案動機的憐憫,也許就會有背著刑警私下暗示兇手希望他自首的設計。
秀的結構
秀的結構我自己認為與戲劇差異很大,觀眾看的並不是一個故事,而是在觀賞的過程中獲得不同的刺激,得到「哇~」、「好強!」或是「真好看!」的時刻。因為人的專注力並不長,現在又比十多年前的專注力來得更短暫,所以我會傾向秀的結構至少需要有「換檔」及「增強」兩種。
在我淺薄的認知中,以魔術秀為例,假設魔術師的招式有物品置換類(小球變成花、憑空變出硬幣等)、預言心理類(猜出你寫的內容)。這兩大類就是一個大型的換檔,而物品置換類,從一開始的袖口變出花、色紙放進信封換顏色拿出來、硬幣進入應該進不去的杯子等,甚至把助手切成兩半、憑空消失等,愈來愈難想像可以辦到的事情,就是增強。
在這樣展示技藝的過程中,為了讓觀眾保持興趣,增強與換檔就需要交替出現,也可以加入觀眾互動的環節來讓觀眾保持期待。
而如果是人妖秀、演唱會,我想像中的邏輯又有些不同,但仍可以用「換檔」與「增強」兩項來觀察。例如快歌/慢歌、喜鬧橋段/溫情橋段,就是一種換檔;而表演者的solo與有群演/伴舞的差異,又可以是增強的方式。
這種以展現表演者魅力的演出,表演者也可以藉由換檔來調整體力,同時展現出他/他們的不同面向。例如魔術師可以展現他的手技、對樸克牌的掌握度、對觀眾心理的掌握度、轉移注意力的熟練度等;表演者可以展現他的幽默感、人設、表演能力、對快/慢歌的掌握、舞技等。
結構的必要性
這邊先假設表演者(無論是戲劇還是秀)在舞台上的細節都足夠的情況下來討論,意思是演員表演合理、情緒恰當;魔術師技巧純熟沒有失誤;歌手/舞者全心投入也對演出內容熟練。
但如果結構有缺失,可能會讓觀眾在某個時候覺得無聊,或是好像有不合理,或是覺得少了什麼而感到可惜。再延伸出去一點,觀眾在進場前的資訊是來自於宣傳,假設宣傳提到的內容很吸引人,但在創作結構上卻少了觀眾被吸引入場的這一塊,甚至可能覺得宣傳內容騙人。像是偵探劇的謎題太簡單、人妖秀服裝/場面不夠華麗、演唱會少了必唱曲、伍佰竟然整場都自己唱等等。
在製作或創作層面,如果結構有缺失,觀眾可能就會接收不到原本想提出的觀點或面向,也會非常可惜。

很基本的線性敘事戲劇結構
結構的整合與例外
戲劇與秀在敘事形式上完全不同,但是否有機會整合呢?我認為還是有的,但需要製作及創作端從演出結構中找到合適的切點,細節地在演出時長、目標受眾、創作核心目標中來討論,並且需要確立優先度。
以戲劇來說,《不可能的任務》中我們看見阿湯哥對電影特技的能力展示,同時戲外也感受到他這個年紀還願意親身上陣的個人魅力。但核心仍然是伊森韓特這個角色所經歷的故事,角色的英雄轉變以及最終需要解決的目標。想展現的內容掩蓋掉戲劇表現,就會本末倒置。

阿湯哥從機車上縱身一躍的畫面讓我印象深刻
以秀來說,我想到的是表演者藉由展示技藝與魅力的過程中,向觀眾說/呈現一段敘事(故事)。例如馬戲演出的過程中,整體的敘事主幹是表演者從小因為被霸凌,自己一個人孤獨地學魔術,結交了一些好友,最終解決霸凌者跟自身心魔的歷程。
當然,一切都有例外,例如西洋劇場史中經典的荒謬劇在敘事上很容易讓人迷失方向,或是一場演唱會,歌手憑著超強的演唱實力可以直接征服聽眾從頭聽到尾(但歌曲本身也有結構)。
對我來說,例外需要超強實力與精準受眾,而結構本身,仍然還是一個演出的檢視基礎。
最後舉製作本身的例子,之前提過的導演組/設計組/技術組/製作組,以及前置期/排練期/進場期/結案期,本身也是一種結構。
你有印象看過哪些結構清晰明確到令你印象深刻的演出嗎?或是滑順自然讓你覺得時光飛逝的作品嗎?還是有那種一直大嘆可惜少了些什麼的製作呢?
歡迎留言討論或是將這篇文章分享出去,對我來說都是很大的幫助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