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時間,我常常卡在選擇裡動彈不得。
要不要轉職?這段關係還要不要維繫?週末要去郊外走走,還是留在家整理生活?
這些問題,表面看起來是「選A還是選B」,但我後來發現,其實不是。 我真正煩惱的,是「如果我選了這個,會不會後悔?」心理學上稱這種現象為 決策癱瘓(Decision Paralysis)。
並不是我們不知道怎麼選,而是害怕選了之後,出現「我當初不該這樣」的念頭。
怕後悔、怕損失、怕自己眼光不好。這些擔心,不僅讓選擇變得遲疑,
也讓我們的自我價值,悄悄被綁進這個決定裡。
你不是懶惰,是太在意了
在心理學中,完美主義傾向(perfectionism)與自我價值綁定,是導致選擇困難的關鍵因素。
當我們把選擇當作一次「自我能力的證明」,就會不自覺將這件事放得非常重要。
這不是壞事,但它會讓我們的大腦——特別是掌管焦慮與風險評估的 杏仁核(Amygdala) 過度活躍。
神經科學研究發現,做決策時,我們的大腦前額葉皮質負責理性分析,
但若壓力或焦慮過高,就會導致我們被「情緒風險」牽著走,無法真正評估什麼對自己最適合。
你以為自己在分析選項,其實你在處理的是——
「萬一選了之後不如預期,我還能喜歡自己嗎?」
有時候,選擇不完美,也是一種自由
我曾經為了一份合作案猶豫不決,分析報酬、投入時間、未來成效,每一項都在腦中盤旋。
但更真實的掙扎,是來自心裡一個聲音:
「你有沒有把握,這會是你最好的選擇?」
後來,我聽到一句話讓我釋懷很多:
「選擇不會定義你是誰,你怎麼面對選擇後的每一步,才會。」
我們都以為,選擇是通往幸福的密碼。
但事實上,選擇只是開場白。 真正讓一個選擇有意義的,是我們選擇之後怎麼走、怎麼活。
留給你的思考練習:
當你下次面對選擇時,或許可以問自己三個問題:
- 我是在比較選項,還是在對自己的人生要求「不出錯」?
 - 我有沒有把這個選擇,當成對自我價值的測試?
 - 如果人生沒有絕對的正解,那我願不願意試著相信:走過去,就會有答案?
 
我們不是非得每次都做出「最棒」的選擇,
有時候,選擇的勇氣,本身就是一種能力。
📌 如果你也曾在選擇中徘徊,希望這篇文章讓你多了一點理解與寬容。
收藏起來,在下次卡關的時候,給自己一點空間,慢慢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