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在街頭看到乞討者而停下腳步,內心浮現「我是不是該給他一點錢?」或在捷運上身體不適,卻在博愛座前猶豫,因為你還不夠老、不夠明顯需要幫助?又或者看見有人蜷縮街頭,你的心不禁一揪,卻也感到一絲無力?
這些念頭與糾結,其實背後蘊含著我們對「責任」、「價值」與「道德」的內在建構。
心理學觀點:社會規範與內在信念的交織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我們的大腦會根據成長經驗、文化背景以及集體價值觀,內化一套「應該怎麼做」的規則。這些內化規則形塑了我們面對公共情境時的反應,也就是所謂的「社會規範」(social norms)。當我們在捷運上看到博愛座時,不僅是椅子本身,而是我們內心浮現的:這是給需要幫助的人坐的。即使自己也頭暈想休息,我們仍會猶豫,因為害怕被他人評價「沒資格坐」。
我們之所以會這麼做,是因為人類天生就是群體動物,潛意識裡渴望被接納與認同。這份渴望讓我們在做每個選擇時,會不自覺想像「別人會怎麼看我」。
腦科學觀點:同理心的神經基礎與「道德壓力」
看到街友或乞討者時,我們的腦中會啟動與「情感共感」相關的神經區域,包含前扣帶皮質與島葉,這讓我們對他人的處境產生情緒上的感受,進而出現「想幫助」的衝動。
但同時,大腦中的前額葉皮質也會介入,評估風險、資源與後果。例如:「如果我幫了這個人,是不是每次都要幫?」「這是不是助長依賴?」這樣的拉扯,就是我們所感受到的「道德壓力」或「選擇疲勞」。
你是不是也曾經有這樣的經驗...
- 我站在超商門口,看見一位老人家低聲問路人要錢,我猶豫了。給錢嗎?不給嗎?我怕他是詐騙,但又怕自己太冷漠。
- 我搭捷運時身體很不舒服,但看到博愛座沒人坐,我卻不敢坐,怕被拍照、被批評,於是我選擇咬牙站著。
- 我經過街頭時,看到有人用紙板當床,我的心一揪,腦海裡卻是無數聲音:「你也幫不了什麼」「他為什麼會變成這樣?」「是他的選擇嗎?」然後我匆匆走過。
練習理解自己:「我到底在怕什麼?」
當我們感受到那份矛盾,不需要急著否認或責怪自己冷血。那是我們的大腦在努力整合「同理」與「自我保護」之間的界線。
你可以試著問自己:
- 我是真的不想幫忙,還是怕幫了之後別人怎麼看我?
- 我沒坐下,是出於關懷,還是因為怕被批評?
- 我的糾結,背後藏著什麼樣的價值觀與恐懼?
最後,邀請你反思:
當你下次又出現「我應該…」的聲音時,不妨停下來,溫柔地問自己:「我想怎麼做,才是真正符合我內心信念的?」
因為真正的善意,不是出自壓力或害怕責備,而是源自一份內在真誠的選擇。
我們都可以在這個矛盾的世界裡,練習更理解自己,也更理解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