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之間,我們學著成為人》之三:關係裡的平等,是理解差異的起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教練工作中,我有幸遇見無數悲傷與掙扎的瞬間,但最觸動我的,往往不是情感的濃烈,而是那種「想愛卻不知如何靠近」的困難與糾結。

尤其在死亡議題裡,人與人之間的愛,常常變成控制、指責、沉默或退讓。
我漸漸發現,那些最痛的時刻,往往都指向一個底層邏輯:

我們,是不是只把彼此當成了某個「角色」,而不是一個「人」?


我們經常在「角色」裡愛彼此,也在角色裡誤解彼此

那位失去孩子的母親,在第一次對談時並沒有急著講述痛苦,她只是輕聲地說:「我沒辦法再問為什麼,因為我還得繼續活下去。」

她不是一個脆弱的女人、也不是社會想像中的悲劇母親 —— 她只是一個「人」,在學著處遇和面對生命給她的裂縫。

當我不再只是用「失去孩子的母親」的角色來定位她,我突然看見:

  • 她正在處理自己的倖存感與內疚感
  • 她正在試著讓自己的悲傷不要成為其他孩子的負擔
  • 她正在努力,活成一個不靠報復維繫哀悼的人

那時我明白了一件事:

當我看見她是「母親」,我會好奇她為何不究責;
但當我看見她是「人」時,我會問她要如何才能繼續活下去。


將對方視為「一個人」,而非「我需要他是誰」

在另一個教練個案裡,那位堅持母親留在醫院治療的兒子,最初的語氣充滿焦慮與罪惡感,顫抖不停的雙手掩藏不住複雜的情緒。

他說:「我不能放手,我是她兒子,我怎麼能讓她放棄?我的家族需要靠我撐住!」

當我們只看見「兒子」這個角色,就會不自覺地認為他應該堅強、應該負責、應該說服母親活下去。

但當我邀請他退一步,試著不是以「兒子」的身份,而是「一個人」來看待媽媽的願望時,他沉默了很久,然後說:

「她不只是我媽媽,她是一個人,她有自己想要完成的東西……我其實從來沒有問過她,為什麼想回老家。」

這個轉折,是整段關係裡最真實的一刻。
因為那一刻起,他不再只是扮演角色,而是與她真實相遇。


當我們願意將角色放鬆一點,就可能看見多一點真實

「真正的關係,不是我對你的要求,而是我看見你存在的方式。」
—— 哲學家 Martin Buber

如果我們把對方當作功能 —— 母親、孩子、照顧者、患者 —— 我們很容易向對方提出期待:「你應該怎麼樣」、「你不能怎麼樣」。

如果我們看見對方是個獨立的生命個體,或許就有機會問得更柔軟和真誠:

  • 你怎麼看待這一段旅程?
  • 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 如果沒有角色的壓力,你會如何選擇?

這時候的關係,就不是控制與服從的互動模式,而是人與人之間的對話與臨在。


關係裡的平等,不是我們都一樣,而是我們可以不一樣

尊重不是你讓我、我讓你,而是:
「你可以這樣,我可以那樣,即便不相同,我們依然可以靠近。」

那位母親選擇不追究孩子的死,不是因為她不在乎,而是她知道那樣會讓她困在過去,讓她無法照顧還活著的家庭成員。

那位兒子後來陪媽媽回了老家,不是因為他放棄希望,而是他終於明白,希望不是只能活下去,也可以是好好地道別。

這些選擇的背後,不是角色義務,而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結語:我們能否在死亡的邊緣,學著彼此成為人?

死亡是一面鏡子,照出我們最深的愛與恐懼。
它也讓我們重新審視:

  • 我是否只是在用角色愛你?
  • 我是否只在你符合我期待時,才允許你做選擇?
  • 我是否願意讓你「不是我以為的那個你」,而仍然願意陪你走完人生的旅程?

只有願意放下角色,我們才可能真實地靠近彼此;當我們願意看見對方是「人」,而不只是「我的誰」時, 我們才可能,在關係裡發現愛與自由的空間。


📚參考書目

  • Buber, M. (1923). I and Thou. Scribner.
  • Gilligan, C. (1982). In a Different Voic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筠晴的花路沙龍
34會員
71內容數
活成一朵花,人生處處是花路。 歡迎如花般精采的你,進來坐坐,一起分享花香吧~
筠晴的花路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6/15
本文探討在面對癌症末期母親的離世時,兒子努力的定義從抗拒死亡轉變為陪伴與成全的過程。文章以敘事醫學和關懷倫理的觀點,反思我們對「努力」的刻板印象,並提出關係合作而非對立的觀點。
Thumbnail
2025/06/15
本文探討在面對癌症末期母親的離世時,兒子努力的定義從抗拒死亡轉變為陪伴與成全的過程。文章以敘事醫學和關懷倫理的觀點,反思我們對「努力」的刻板印象,並提出關係合作而非對立的觀點。
Thumbnail
2025/06/15
本文探討在生死關頭,活著的人如何看待死亡,以及如何重新定義「愛」與「努力」。透過兩個案例:一位母親失去孩子,另一位母親面臨病危,闡述人們常以「不放棄」、「努力」為名,忽略臨終者的自主選擇,強加自身價值觀。
Thumbnail
2025/06/15
本文探討在生死關頭,活著的人如何看待死亡,以及如何重新定義「愛」與「努力」。透過兩個案例:一位母親失去孩子,另一位母親面臨病危,闡述人們常以「不放棄」、「努力」為名,忽略臨終者的自主選擇,強加自身價值觀。
Thumbnail
2025/06/02
獻給所有被當成「萬能少女」的孩子,探討社會與家庭對女性的「萬能+完美」期待,以及由此產生的「社會規範型完美主義」與「假性自我」現象,呼籲重視孩子的情緒勞動,讓孩子保有完整性,做回自己。文章並引用衛福部統計數據,顯示兒少自殺人數爆增,突顯議題嚴重性。
Thumbnail
2025/06/02
獻給所有被當成「萬能少女」的孩子,探討社會與家庭對女性的「萬能+完美」期待,以及由此產生的「社會規範型完美主義」與「假性自我」現象,呼籲重視孩子的情緒勞動,讓孩子保有完整性,做回自己。文章並引用衛福部統計數據,顯示兒少自殺人數爆增,突顯議題嚴重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反思了對人生的看法,強調面對情緒和事件的重要性,並分享了從依賴他人肯定到重新定義自我的過程。通過這個旅程,作者學會開放自己,尋找支持系統,最終希望能夠在探索中獲得內心的平靜。這是一段關於成長與自我發現的心路歷程,鼓勵讀者勇敢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反思了對人生的看法,強調面對情緒和事件的重要性,並分享了從依賴他人肯定到重新定義自我的過程。通過這個旅程,作者學會開放自己,尋找支持系統,最終希望能夠在探索中獲得內心的平靜。這是一段關於成長與自我發現的心路歷程,鼓勵讀者勇敢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Thumbnail
在這個忙碌的世界裡,我們常常因為別人的行為而心情波動,但我們對他人的態度,其實是我們自己內心修養的反映。別人對你怎麼樣,那是他們的因果,我們改變不了太多;但我們怎麼對待別人,那才是我們自己的修行。 當你遇到不公平或挑釁時,可以選擇用平和和寬容來面對,這不僅是一種內心的成長,更是一種生活中的修行
Thumbnail
在這個忙碌的世界裡,我們常常因為別人的行為而心情波動,但我們對他人的態度,其實是我們自己內心修養的反映。別人對你怎麼樣,那是他們的因果,我們改變不了太多;但我們怎麼對待別人,那才是我們自己的修行。 當你遇到不公平或挑釁時,可以選擇用平和和寬容來面對,這不僅是一種內心的成長,更是一種生活中的修行
Thumbnail
身處於二維的世界。我們經常用是非、對錯、好壞、美醜來定義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事、物。 是我們深處於這個世界的共通語言及維持社會正義、道德標準的方式。 讓我們能明白對方所要傳達、表達的意思、理念。但真的重要嗎?有標準答案嗎?都來自我們自己如何看待及解讀吧!是一種意識形態、本能的反應,不一定得要照單
Thumbnail
身處於二維的世界。我們經常用是非、對錯、好壞、美醜來定義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事、物。 是我們深處於這個世界的共通語言及維持社會正義、道德標準的方式。 讓我們能明白對方所要傳達、表達的意思、理念。但真的重要嗎?有標準答案嗎?都來自我們自己如何看待及解讀吧!是一種意識形態、本能的反應,不一定得要照單
Thumbnail
我們都渴望能做自己。也希望在關係裡能保有自我,卻從不曾站在對方的立場,換位思考。對方也跟我們一樣想做自己。希望在關係裡得到尊重。 看似我們在退讓,其實就像老師說的,因為你比對方更早覺醒,就要做那個引導的人。 試圖掌握關係,希望在關係裡能夠盡如己意。 在情感關係裡尋找的問題,最常問的是合不合適,
Thumbnail
我們都渴望能做自己。也希望在關係裡能保有自我,卻從不曾站在對方的立場,換位思考。對方也跟我們一樣想做自己。希望在關係裡得到尊重。 看似我們在退讓,其實就像老師說的,因為你比對方更早覺醒,就要做那個引導的人。 試圖掌握關係,希望在關係裡能夠盡如己意。 在情感關係裡尋找的問題,最常問的是合不合適,
Thumbnail
人兩撇, 卻最難。 所有的互動與價值觀、成長環境經驗有關。
Thumbnail
人兩撇, 卻最難。 所有的互動與價值觀、成長環境經驗有關。
Thumbnail
作者的話: 三方難處。 「......所以他有他的難處,我就要理解他然後退讓嗎?」 並不是理解後必須犧牲自己,而是理解後釋放自己。 理解了對方其實也脆弱,那麼如果他在我們身上留下了什麼傷害,是因為他表達自身情緒的方式不夠完善,而不是我們不好。
Thumbnail
作者的話: 三方難處。 「......所以他有他的難處,我就要理解他然後退讓嗎?」 並不是理解後必須犧牲自己,而是理解後釋放自己。 理解了對方其實也脆弱,那麼如果他在我們身上留下了什麼傷害,是因為他表達自身情緒的方式不夠完善,而不是我們不好。
Thumbnail
增加與人的接觸,看見的是大環境讓許多人得正視自己的內心。環境造成許多人內心的匱乏。也許是早就存在的課題,只是生活中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處理,又或者是因為面對自我太堅難了,大家找盡各種理由暫時的逃避。 但是時間到了,該面對的仍然是無法閃躲。活在覺知裡,並不是沒有課題要面對:而是提前知道,比起後知後覺的人
Thumbnail
增加與人的接觸,看見的是大環境讓許多人得正視自己的內心。環境造成許多人內心的匱乏。也許是早就存在的課題,只是生活中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處理,又或者是因為面對自我太堅難了,大家找盡各種理由暫時的逃避。 但是時間到了,該面對的仍然是無法閃躲。活在覺知裡,並不是沒有課題要面對:而是提前知道,比起後知後覺的人
Thumbnail
你會怎麼區分自己與他人的不同之處?
Thumbnail
你會怎麼區分自己與他人的不同之處?
Thumbnail
適合對象: 想要提升團體凝聚力的團體 (工作團隊、學生社群...) 在人際關係中受過傷的個人 想要提升自我價值感的個人
Thumbnail
適合對象: 想要提升團體凝聚力的團體 (工作團隊、學生社群...) 在人際關係中受過傷的個人 想要提升自我價值感的個人
Thumbnail
人際關係是個很重要的議題;但是在現實生活裡、在學校的養成教育裡,卻沒有針對這塊多作著墨,導致人們往往遇到狀況時卻不知道該如何應對。作者透過自身經驗,提出了關於拉出界限、保持距離、釋放非語言線索等等的方式,以及用表格來整理出自己的現況,希望每個人都能活出自己舒服的樣子。
Thumbnail
人際關係是個很重要的議題;但是在現實生活裡、在學校的養成教育裡,卻沒有針對這塊多作著墨,導致人們往往遇到狀況時卻不知道該如何應對。作者透過自身經驗,提出了關於拉出界限、保持距離、釋放非語言線索等等的方式,以及用表格來整理出自己的現況,希望每個人都能活出自己舒服的樣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