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之間,我們學著成為人》之二 努力的重新定義:你是否願意,陪一個人好好離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延續上一篇的故事,那位癌末的母親,在教練對談中,她曾說過這麼一句話:「我想回老家,見見兄弟姐妹、親戚朋友,再等……會來不及。」

她的聲音不大,但語氣堅定,那是一種內在已經準備好的平靜。而她的兒子,則用力地守在她身邊,說:「我們還可以努力試試其它的方法,我們不能放棄,沒試過怎麼知道!!」

這句話充滿力量,更充滿焦慮。
他在意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中「有沒有盡力」—— 那是他對母親的愛、責任與自我價值的交織。

但在母親已明確表達「不想繼續治療」的情況下,我們是否能承認:陪她回家,也是一種努力?


誰說努力只有一種形式?

我們太容易把「努力」與「抗拒死亡」劃上等號。

  • 努力就是化療、手術、急救
  • 努力就是不放棄、不鬆手、不低頭

但如果死亡已是確定的方向,那麼努力也可以是陪他走上她想要的結尾。

  • 努力是幫她完成遺願
  • 努力是成全而不是阻擋
  • 努力是說:「我知道妳想這樣走完人生,我陪妳。」


「帶媽媽回家」是一種愛的重構

在教練對話裡,我問那位兒子:「如果帶她回家,你覺得自己還是盡責的孩子嗎?」
他沉默了一會兒,然後說:「我沒想過,那也是一種努力。」
那一刻,他鬆了一口氣。
不是因為有了正確答案,而是因為那個答案終於容得下兩個人:媽媽與兒子。

這樣的轉變,讓我重新思考:我們是否可以將「努力」的定義,從對抗與挽留,擴展成「陪伴與成全」?


存活,不等於善待;延長,也未必等於愛

心理學家 Viktor Frankl 在《活出意義來》中說:
「即使在生命最終極的受限中,人依然保有選擇自己『面對死亡姿態』的自由。」(Frankl, 1946)

當我們把「延長生命」視為唯一的選項時,是否剝奪了對方選擇這份姿態的權利?

在敘事醫學中,醫師 Rita Charon 的觀點:「病人最大的渴望之一,是自己的故事能被聽見與尊重。」(Charon, 2006)

那位母親的故事,其實很簡單 —— 她只想在熟悉的街道上、在人生的終章,完成一場屬於自己的道別。

這不是逃避,而是一種極度清醒的選擇。
這樣的願望,不應該被視為放棄,而是為自己人生收尾的一種努力。



你願不願意,陪一個人好好離開?

這是一個極深、極難的問題。

因為我們總是想做點什麼,多爭取一點時間、多拯救一點可能。
但那是我們的需要,而非對方的選擇。

很喜歡Carol Gilligan 在《不同的聲音》中談到關懷倫理時的觀點:真正的關懷,是理解對方所處的處境,而非對其處境做出代替性的選擇(Gilligan, 1982)。

這句話,為我們的愛與努力,提供了新的方向:
也許最深的努力,不是拯救、不是控制、不是說服,而是陪一個人好好地走完他想要的路 —— 即使那條路,不是我們想選的那一條。



關係,是合作,不是對立

我們總是慣性地想用「阻止」或「說服」來對抗死亡,因為我們害怕失去、害怕被遺棄、害怕內疚。但這其實是將關係視為一場拉鋸戰:你走與不走、我留與不留、你放與不放。

然而,人生所有的課題,其實都是關係的課題 —— 我們與他人、與自己、與萬事萬物的連結關係 —— 而關係的本質,不是對立,是合作。

在這樣的情境中,兒子的努力與媽媽的願望,從來不是零合遊戲的非此即彼。
當他願意陪她回家,他其實也在「努力」—— 努力完成兩人的共同心願。

那是一種關係裡的「合作努力」,而不是個人主張的勝負結果。
所以我們該問的,或許不是「你選哪一邊」,而是:

「我們能不能,一起走完這一段生命的旅程?」



換一種方式努力,讓彼此都不遺憾

後來,兒子真的陪媽媽回了老家。他說,那一晚,看著她握著老朋友的手、談笑說著「我這輩子很值得」時,他突然明白了:

「原來,我不是拯救不了她,而是剛剛好成全了她。」

我們無法阻止死亡,但我們可以陪一個人好好地走。
這,是努力;這,也是一種愛的形式。


(待續)👉 下一篇:《關係裡的平等,是理解差異的起點》


📚參考書目

  • Frankl, V. E. (1946).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Beacon Press.
  • Charon, R. (2006). Narrative Medicine: Honoring the Stories of Illnes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Gilligan, C. (1982). In a Different Voic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筠晴的花路沙龍
29會員
58內容數
活成一朵花,人生處處是花路。 歡迎如花般精采的你,進來坐坐,一起分享花香吧~
筠晴的花路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6/15
本文探討在生死關頭,活著的人如何看待死亡,以及如何重新定義「愛」與「努力」。透過兩個案例:一位母親失去孩子,另一位母親面臨病危,闡述人們常以「不放棄」、「努力」為名,忽略臨終者的自主選擇,強加自身價值觀。
Thumbnail
2025/06/15
本文探討在生死關頭,活著的人如何看待死亡,以及如何重新定義「愛」與「努力」。透過兩個案例:一位母親失去孩子,另一位母親面臨病危,闡述人們常以「不放棄」、「努力」為名,忽略臨終者的自主選擇,強加自身價值觀。
Thumbnail
2025/06/02
獻給所有被當成「萬能少女」的孩子,探討社會與家庭對女性的「萬能+完美」期待,以及由此產生的「社會規範型完美主義」與「假性自我」現象,呼籲重視孩子的情緒勞動,讓孩子保有完整性,做回自己。文章並引用衛福部統計數據,顯示兒少自殺人數爆增,突顯議題嚴重性。
Thumbnail
2025/06/02
獻給所有被當成「萬能少女」的孩子,探討社會與家庭對女性的「萬能+完美」期待,以及由此產生的「社會規範型完美主義」與「假性自我」現象,呼籲重視孩子的情緒勞動,讓孩子保有完整性,做回自己。文章並引用衛福部統計數據,顯示兒少自殺人數爆增,突顯議題嚴重性。
Thumbnail
2025/06/01
本文探討顧問與教練的差異,以孔子的顧問式教學和蘇格拉底的教練式教學為例,從知識觀、師生互動、提問方式、教育目的和現代意象等五個面向深入分析,說明兩者在權力結構、知識觀和信任程度上的根本不同,並引導讀者思考自身想成為的角色:給出答案的人,還是陪伴他人問出更好問題的人。
Thumbnail
2025/06/01
本文探討顧問與教練的差異,以孔子的顧問式教學和蘇格拉底的教練式教學為例,從知識觀、師生互動、提問方式、教育目的和現代意象等五個面向深入分析,說明兩者在權力結構、知識觀和信任程度上的根本不同,並引導讀者思考自身想成為的角色:給出答案的人,還是陪伴他人問出更好問題的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一個人真正的獨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呢?」 ​以前我以為是出社會、找工作,也有可能答案是結婚成家。但直到現在這個年紀,經歷過爸爸生病住院後,內心的震盪與搖擺,才意識到,或許一個人的「獨立」,要先從經驗父母的老去、離去,才是真正的開始,那與你究竟幾歲其實沒有任何關係。
Thumbnail
「一個人真正的獨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呢?」 ​以前我以為是出社會、找工作,也有可能答案是結婚成家。但直到現在這個年紀,經歷過爸爸生病住院後,內心的震盪與搖擺,才意識到,或許一個人的「獨立」,要先從經驗父母的老去、離去,才是真正的開始,那與你究竟幾歲其實沒有任何關係。
Thumbnail
只有苦才能慰苦,只有愛才能超越愛。一個失去兒子的媽媽走不出失去的痛苦,精神耗弱,一段時間過去,儘管已經走出家門、走入人群,心中的苦依然不時隱隱作痛、日夜折磨一個為人母的心。有一天,這位失去兒子的媽媽遇到一位失去醫生女兒的痛苦,卻能勇敢化小愛為大愛,領受女兒的遺願隨義診團隊上山下海,走入苦難,為其拔苦
Thumbnail
只有苦才能慰苦,只有愛才能超越愛。一個失去兒子的媽媽走不出失去的痛苦,精神耗弱,一段時間過去,儘管已經走出家門、走入人群,心中的苦依然不時隱隱作痛、日夜折磨一個為人母的心。有一天,這位失去兒子的媽媽遇到一位失去醫生女兒的痛苦,卻能勇敢化小愛為大愛,領受女兒的遺願隨義診團隊上山下海,走入苦難,為其拔苦
Thumbnail
我們即使是孩子的母親,於陪伴孩子生活過程中,同時也正對這社會有所貢獻。
Thumbnail
我們即使是孩子的母親,於陪伴孩子生活過程中,同時也正對這社會有所貢獻。
Thumbnail
當一位母親在自己熱愛的事情上,學習也好,發光發熱也好,讓小孩看到,並自己去思考這究竟是不是他們要的,這才是渲染力。至少,到了老年,我不希望成為對著子女訴苦:「都是因為你們,我放棄了我自己的人生。」這樣的女人。
Thumbnail
當一位母親在自己熱愛的事情上,學習也好,發光發熱也好,讓小孩看到,並自己去思考這究竟是不是他們要的,這才是渲染力。至少,到了老年,我不希望成為對著子女訴苦:「都是因為你們,我放棄了我自己的人生。」這樣的女人。
Thumbnail
面對生命的轉折與終結,如何以盡孝的方式求安?生死間,人生空寂、愛與苦難難以磨滅。若我們曾經能夠讓他免於死前一場痛,卻因為愛......
Thumbnail
面對生命的轉折與終結,如何以盡孝的方式求安?生死間,人生空寂、愛與苦難難以磨滅。若我們曾經能夠讓他免於死前一場痛,卻因為愛......
Thumbnail
母親病逝後,我按她的要求處理後事,遭到親戚的非議。透過這段經歷,我反思葬禮的意義以及我們對逝者的尊重。
Thumbnail
母親病逝後,我按她的要求處理後事,遭到親戚的非議。透過這段經歷,我反思葬禮的意義以及我們對逝者的尊重。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