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之間,我們學著成為人》之一:活著的人,有比較大的權利嗎?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raw-image


這是一位母親的故事。

她的孩子從高樓一躍而下,沒有留下字條。
身為母親,她沒有選擇追究原因、也沒有指責學校或社會,而是靜靜地說了一句話:

「我不再問為什麼,因為我還活著,得繼續走下去。」


這句話在教練對談中出現時,我沉默了很久。
那是一種近乎決絕的溫柔。

不是不痛、不想知道,而是她明白:不論有沒有答案,她仍要承受失去與繼續的雙重重量。


這是一位兒子的故事。

他的母親癌末,醫生明確告知:治療無法延續生命。
母親想回家鄉與至親道別,在熟悉的老屋走完最後兩個月。
但兒子堅持:「不能放棄! 只要還能做點什麼,就還有希望。」

他的堅持並非殘酷,而是一種極深的愛──「只要還在,就不能放手。」
只是,那樣的愛,也同時成為母親無法選擇善終的障礙。


在生與死之間,誰擁有比較大的權利?

這兩段人生情境,在我心中悄悄對話。我開始懷疑:「當死亡發生或即將發生,我們是否慣性地認為,活著的人有比較大的權利?

我們能說話、能做決定、能行動、能挽留、能替對方「爭取」些什麼。而死亡,彷若一種沉默的退席,說了也沒人聽見。但這樣的思維,會不會剝奪了那些正在面對終點的人,說出自己選擇的可能?


當我們說「為你好」,是真的在為對方好嗎?

兒子希望媽媽繼續治療,說他不想遺憾。而媽媽只是想回去見親友、見家鄉、見時間。
那是她最後的願望,但在孩子的焦慮面前,顯得異常微弱。

這樣的衝突無關誰對誰錯,而是我們都太熟悉那種「不放棄、要努力,才是愛」的價值觀。甚至,那是我們對放棄的恐懼 – 恐懼放棄成了對死亡的縱容、對親情的背叛。

心理學家Pauline Boss 提出「模糊失落(Ambiguous Loss)」的概念:當面對一種既存在又正在消失的關係時,我們會陷入極大的控制欲,想要用「做點什麼」,以尋找確定感來抵抗失控與悲傷(Boss, 1999)。

這讓我重新思考那位堅持治療的兒子:他不是不懂媽媽的意願,而是無法承受「鬆手」的內疚。


但權力,不等於權利。

在生死現場,誰擁有話語權,不等於誰擁有選擇權。

哲學家 Michel Foucault 的觀點:權力的運作往往是無形的 —— 不是壓制,而是建構出「什麼是應該的」:

  • 應該積極治療
  • 應該堅強撐住
  • 應該延長生命時間

於是,我們不自覺用愛的名義,把別人困在我們建構的「應該」裡,卻忽略了,對方或許只想被安靜地理解一次。


有一種愛,是尊重你的不一樣

那位母親,選擇不再追究兒子自殺的原因,不是放棄愛他,而是選擇不再用自己的方式詮釋他的離開

她說:「他已經不在了,我只能管好我自己和小女兒的明天。」

這是一種悲傷裡的清明,是對關係界線的尊重,也是對彼此差異的承認。
這樣的愛,不是控制、不是指責,也不是過度承擔;而是把「我希望你怎樣」,變成「我願意理解你如何看待這段路。」

甚至,我們可以探問得更深入一些:如果我們不是彼此對立,而是一起走完這一段生命的關口,那會是什麼樣子?


(待續)👉 下一篇:《努力的重新定義 ── 你願不願意,陪一個人好好離開?》


📚參考書目

  • Boss, P. (1999). Ambiguous Loss: Learning to Live with Unresolved Grie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Foucault, M. (1975).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Vintage Books.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筠晴的花路沙龍
40會員
78內容數
活成一朵花,人生處處是花路。 歡迎如花般精采的你,進來坐坐,一起分享花香吧~
筠晴的花路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6/02
獻給所有被當成「萬能少女」的孩子,探討社會與家庭對女性的「萬能+完美」期待,以及由此產生的「社會規範型完美主義」與「假性自我」現象,呼籲重視孩子的情緒勞動,讓孩子保有完整性,做回自己。文章並引用衛福部統計數據,顯示兒少自殺人數爆增,突顯議題嚴重性。
Thumbnail
2025/06/02
獻給所有被當成「萬能少女」的孩子,探討社會與家庭對女性的「萬能+完美」期待,以及由此產生的「社會規範型完美主義」與「假性自我」現象,呼籲重視孩子的情緒勞動,讓孩子保有完整性,做回自己。文章並引用衛福部統計數據,顯示兒少自殺人數爆增,突顯議題嚴重性。
Thumbnail
2025/06/01
本文探討顧問與教練的差異,以孔子的顧問式教學和蘇格拉底的教練式教學為例,從知識觀、師生互動、提問方式、教育目的和現代意象等五個面向深入分析,說明兩者在權力結構、知識觀和信任程度上的根本不同,並引導讀者思考自身想成為的角色:給出答案的人,還是陪伴他人問出更好問題的人。
Thumbnail
2025/06/01
本文探討顧問與教練的差異,以孔子的顧問式教學和蘇格拉底的教練式教學為例,從知識觀、師生互動、提問方式、教育目的和現代意象等五個面向深入分析,說明兩者在權力結構、知識觀和信任程度上的根本不同,並引導讀者思考自身想成為的角色:給出答案的人,還是陪伴他人問出更好問題的人。
Thumbnail
2024/03/19
探討女性領導力對職場及企業的影響,並提供四項影響層面,包括多樣性和包容性、領導風格、性別平等以及影響力和榜樣。同時呼籲社會關注及支持女性在職場中的發展空間和平等權利。
Thumbnail
2024/03/19
探討女性領導力對職場及企業的影響,並提供四項影響層面,包括多樣性和包容性、領導風格、性別平等以及影響力和榜樣。同時呼籲社會關注及支持女性在職場中的發展空間和平等權利。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一個人真正的獨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呢?」 ​以前我以為是出社會、找工作,也有可能答案是結婚成家。但直到現在這個年紀,經歷過爸爸生病住院後,內心的震盪與搖擺,才意識到,或許一個人的「獨立」,要先從經驗父母的老去、離去,才是真正的開始,那與你究竟幾歲其實沒有任何關係。
Thumbnail
「一個人真正的獨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呢?」 ​以前我以為是出社會、找工作,也有可能答案是結婚成家。但直到現在這個年紀,經歷過爸爸生病住院後,內心的震盪與搖擺,才意識到,或許一個人的「獨立」,要先從經驗父母的老去、離去,才是真正的開始,那與你究竟幾歲其實沒有任何關係。
Thumbnail
💡我的DNA裡存在著你,我的人生存在著你,我的情緒存在著你,是因為你是我的母親?還是因為我必須要學習看見自己、學習讓自己的靈魂進步?💡
Thumbnail
💡我的DNA裡存在著你,我的人生存在著你,我的情緒存在著你,是因為你是我的母親?還是因為我必須要學習看見自己、學習讓自己的靈魂進步?💡
Thumbnail
我們即使是孩子的母親,於陪伴孩子生活過程中,同時也正對這社會有所貢獻。
Thumbnail
我們即使是孩子的母親,於陪伴孩子生活過程中,同時也正對這社會有所貢獻。
Thumbnail
死亡,是每個人一生中必定會經歷的事,它代表著人生的終點、同時也代表著一條生命的逝去,這些逝去的人,也許是你最愛的家人、最好的朋友、或者是一些默默無名的人,當人們面對這些生死離別之時,總會感到十分地傷心和悲痛
Thumbnail
死亡,是每個人一生中必定會經歷的事,它代表著人生的終點、同時也代表著一條生命的逝去,這些逝去的人,也許是你最愛的家人、最好的朋友、或者是一些默默無名的人,當人們面對這些生死離別之時,總會感到十分地傷心和悲痛
Thumbnail
當一位母親在自己熱愛的事情上,學習也好,發光發熱也好,讓小孩看到,並自己去思考這究竟是不是他們要的,這才是渲染力。至少,到了老年,我不希望成為對著子女訴苦:「都是因為你們,我放棄了我自己的人生。」這樣的女人。
Thumbnail
當一位母親在自己熱愛的事情上,學習也好,發光發熱也好,讓小孩看到,並自己去思考這究竟是不是他們要的,這才是渲染力。至少,到了老年,我不希望成為對著子女訴苦:「都是因為你們,我放棄了我自己的人生。」這樣的女人。
Thumbnail
母親病逝後,我按她的要求處理後事,遭到親戚的非議。透過這段經歷,我反思葬禮的意義以及我們對逝者的尊重。
Thumbnail
母親病逝後,我按她的要求處理後事,遭到親戚的非議。透過這段經歷,我反思葬禮的意義以及我們對逝者的尊重。
Thumbnail
「死亡」看似離我們很遙遠,但它來臨時總是令人措手不及 ,與生命告別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也是必修的課題。
Thumbnail
「死亡」看似離我們很遙遠,但它來臨時總是令人措手不及 ,與生命告別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也是必修的課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