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想來介紹的富豪是張聰淵,是一個比較不常出現在媒體上的名字,但他所建立的商業帝國,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全球數十億人的日常生活。他,就是被譽為「鞋王」的宏福實業集團創辦人——張聰淵。這位曾連續三年蟬聯台灣首富的低調企業家....

樸實起點:從雲林豬舍到家族鞋業傳承
張聰淵的起點,確實與當時台灣眾多草根創業家如出一轍。在1948年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雲林斗六的鄉間,要闖出一片天,沒有雄厚背景便意味著一切都得從零開始。他專科畢業後,便投身製鞋業,憑藉著在鞋廠累積的經驗與技術,心中燃起了創業的火苗。然而,現實是殘酷的,手頭資金極其有限,他沒有能力租下寬敞明亮的廠房,只能將家鄉的老舊豬舍和農舍改建成克難的鞋廠。
想像一下,在那個簡陋的空間裡,沒有空調,只有老舊的機具和揮之不去的農舍氣息。初期,他可能得親自搬運沉重的皮革、膠水等材料,手把手地教導幾位協助的親友或鄉親如何操作機器、縫製鞋面。張聰淵每天伏案工作到深夜,在昏暗的燈光下研究如何改良製程,確保每雙鞋都能符合標準。他沒有豪華的辦公室,沒有專業的團隊,有的只是對製鞋的滿腔熱情和一股不服輸的韌性。當時的他,可能連夢裡都在盤算著如何精省每一分錢,如何在每個環節中提高效率。他選擇從當時許多大廠不願碰觸的硫化鞋(帆布鞋)起家,這並非偶然。這類鞋款技術門檻相對較低,材料成本也較易控制,正是他當時能快速切入市場的最佳利基點。張聰淵採取「薄利多銷」的策略,即使單筆訂單利潤微薄,他都來者不拒,因為他深信「憨慢做,卡贏謀做(做得慢,也比不做強)」,有訂單就有機會。透過大量生產,他不僅快速累積了資本,更培養出對成本精算的本能。曾有老同業回憶,張聰淵的「豬舍工廠」雖然環境不如人,但他卻將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口上,設備並不比別人差,甚至在西進中國前,就已是國際鞋盒龍頭廠聯聚貿易的大客戶之一,這足以證明他對品質的堅持與對客戶的誠信。正是這份從零到一的堅毅與務實,為他日後宏福帝國的崛起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
宏福帝國的崛起:效率、策略與全球佈局
張聰淵的職業生涯始於台灣景新鞋業及中國番禺興泰鞋業擔任總經理,這些經歷為他日後創業積累了寶貴的實戰經驗。當他自行創立宏福實業集團後,其事業版圖的擴張速度令人驚嘆。
如今,宏福實業已是全球第二大鞋業集團,旗下擁有超過 21 座工廠,遍布中國大陸、越南、多明尼加等地,員工總數更達到超過 13 萬人。公司主力生產運動休閒鞋,年產量高達超過 1.8 億雙。在 2019 年,宏福的營收就已突破人民幣 150 億元,稅後純益更高達人民幣 18.21 億元,這些驚人的數字,都是張聰淵精準的經營策略與嚴格的成本管理能力的最佳證明。
宏福的成功,有賴於以下幾個關鍵因素:
- 嚴格的成本管理與製造效率: 張聰淵深知製鞋業已進入微利時代,因此他從一開始就建立起低成本結構來切入市場。他甚至將財務部門獨立出來,成立子公司,以會計師主導,將成本精算到極致,每雙鞋子的工時、用料都拆解得一清二楚。這種對成本的精準掌控,讓他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並逐步將產品線升級,提升毛利率。
- 精準的市場敏銳度與全球視野: 隨著產能擴大,他逐步將重心轉向高階鞋款,並積極布局中國廣東中山及北越等地。特別是早期布局北越製鞋產能,他不僅利用地理優勢,更與當地政府合作,成功鞏固市場份額,甚至有同行因為無法取得土地而裹足不前。
- 技術創新引領產業: 張聰淵也積極推動智慧化生產技術,例如導入 3D 列印與 VR 設計,大幅提升產品開發速度與品質。在製鞋工藝上,宏福集團持續創新,使用電腦軟體進行鞋面編織,並導入加硫蒸氣技術及冷粘鞋技術,始終保持產品競爭力。
- 深耕客戶關係與獨特的接單哲學: 宏福實業最大的客戶包括 Nike、VF、Deckers、Puma、Columbia 等國際知名品牌,這五大客戶貢獻了公司超過 80% 的營收。值得一提的是,當許多大廠不願接毛利低的硫化鞋訂單時,張聰淵卻看到了其中的機會。他以「先求有,再求好」的務實態度,接下這些訂單,並透過龐大的生產量攤提成本,反而創造了規模經濟,成功轉化為利潤。這種「別人不要的,我撿起來做」的思維,成為他獨特的競爭策略。
逆境中的智慧:面對挑戰,化危為機
在張聰淵的傳奇人生中,儘管公開資料鮮少報導他遭遇的重大失敗,但宏福實業在發展過程中並非一帆風順。近年來,全球供應鏈面臨挑戰,特別是疫情期間工廠人數下降的問題,顯示宏福在人力管理上面臨壓力。
然而,張聰淵展現了他卓越的應變能力。他透過香港公司併購整合多家製造及貿易公司,強化集團的整體競爭力,並持續推動智慧化生產,提升效率來應對外部挑戰。面對製鞋業進入微利時代,許多大廠不願接低價訂單的困境,張聰淵反而抓住機會,專注於低成本的硫化鞋市場,快速擴大規模,最終成功轉危為機。他曾經說過:「我什麼鞋子都做,只要有錢賺就好」,這句話道盡了他務實且彈性的經營哲學。
張聰淵的心境與態度,是他克服挑戰的關鍵。他始終保持著穩健且靈活的心態,對員工親切,展現出務實且堅韌的特質。這種長期投入、細膩管理且不輕言放棄的精神,讓他能夠積極調整策略,最終成就了宏福今日的輝煌。
低調的王者:樸實生活中的霸氣與親和力
儘管坐擁龐大財富,張聰淵的生活卻異常低調且儉樸。他並不像外界想像中那樣追求奢華,據員工透露,這位身價上千億的富豪,竟然會和基層員工們一同在員工餐廳用餐哈哈(我已經快吃膩我們公司員工餐廳了,或者是他久久吃一次)。這份親和力與務實作風,不僅拉近了與員工的距離,更展現了他不忘本、腳踏實地的為人處世之道。
然而,低調並不意味著沒有強勢的領導力。在業界,張聰淵素以性格剛強、作風霸氣著稱,甚至被稱為**「製鞋業的郭台銘」**。他對公司管理極其嚴謹,讓宏福實業旗下的華利集團在毛利率、淨利率和每股盈餘等各項指標上都領先同業,成為製鞋產業的傳奇人物。這種兼具親民與霸氣的獨特領導風格,讓張聰淵在製鞋王國中,同時贏得了敬重與愛戴

成功者的啟示
張聰淵的成功之路,濃縮了以下幾個值得學習的特質:
- 精準成本控制: 在任何產業,尤其是在微利時代,對成本的精準掌握是生存與擴張的基石。張聰淵從豬舍起家,深諳節流之道,並將其昇華為企業的競爭力。
- 堅持務實,腳踏實地: 從貧困背景起家,親力親為,將豬舍改建成鞋廠,這種務實的態度與對產業的長期投入,是任何成功都不可或缺的要素。他曾經半開玩笑地說:「我沒讀什麼書,只知道『憨慢做,卡贏謀做』(台語:做得慢,也比不做強),有賺就好。」這句話反映了他不畏艱難,只求積沙成塔的務實精神。
- 善用策略,敏銳洞察市場: 無論是早期專注硫化鞋的薄利多銷,還是後來轉向高階鞋款,以及果斷布局海外市場,張聰淵總能精準判斷市場趨勢,並制定有效的策略。他善於在別人不看好的地方找到商機。
- 果斷領導,勇於變革: 被稱為「製鞋業的郭台銘」,他展現了在關鍵時刻做出艱難決策的能力。同時,他也積極推動技術創新,不斷提升生產效率。
- 低調謙遜,不忘本心: 儘管財富驚人,張聰淵仍保持著樸實的生活作風,這種修身養性,或許才是真正成就大業的內在力量。
張聰淵的傳奇仍在繼續,宏福集團不僅在商業上取得巨大成就,也積極回饋社會,曾多次捐款協助越南兒童醫療,展現其企業的社會責任。他的故事告訴我們,成功並非一蹴可幾,而是需要從最基層的務實起點,透過精準的策略、不懈的努力、以及面對挑戰時的堅韌與智慧,方能一步步築起自己的商業帝國。那麼,你又將如何從他的故事中汲取力量,踏上屬於你自己的成功之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