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原文是"The Psychology of Money: Timeless Lessons on Wealth, Greed, and Happiness",作者是Morgan Housel。
這本書沒有太艱澀的名詞,用20個故事探討人們對金錢的心理、行為以及理財決策背後的思維模式。
對於Heibon來說,學習過投資學,略懂CAPM效率前緣、效率市場假說等觀念,更有趣的是投資哲學與心理學,這些容易被直覺式說「這簡單我懂」的幾個概念,往往可以突破投資、人生的盲點。
擷取自博客來
快速重點整理
- 金錢與個人行為非常有關係: 理財成功關鍵在於管理情緒和行為,而非僅靠金融知識。個人生活經驗與所處的環境對金錢觀影響深遠。
- 財富的意義: 真正的財富是擁有選擇的自由(如時間自由),而非僅是金錢的數量。幸福與金錢不是線性關係,超過某個點後更多金錢不一定帶來更多幸福。
- 長期投資與複利效果: 耐心和持續投資能利用複利創造回報。
- 風險與不確定性: 成功的投資者學會管理風險,接受不確定性,而非試圖消除它。
- 簡單與紀律: 簡單的投資策略通常比複雜策略更有效,關鍵是按照紀律性執行。
- 知足與貪婪: 學會「知足」可避免厭惡感,也可降低因貪婪或與他人比較做出錯誤決策的機率。
- 儲蓄與設定個人化目標: 高儲蓄率是財富基礎,理財計劃要基於個人需求,不須模仿他人。
#理財成功靠心態與行為
理財不只是學技術,而是要調整心態和個人行為,控制情緒、避免衝動決策,比知道很多理論更重要。
作者認為過於自信或頻繁交易通常會增加成本和風險,降低整體回報。用被動型指數基金投資,他認為這是最簡單而且有效讓降低心理負擔的方式,同時盡量拉高儲蓄率,邁向財務自由,而不是追逐高風險高報酬的投資。
#錢的價值在於時間自由
錢最大的用處是讓你有更多時間自由,比如選擇什麼時候工作,或多陪家人。
作者用自身例子說明「用錢換時間」,他買掃地機器人和洗碗機,把省下時間多陪家人。
“金錢最重要的內在價值——這點絕不過分強調——是它能給你控制時間的能力。
”
#真正的財富是看不見的
財富不是買車買房,而是存下的錢與投資,那些會隨時間增值的資產,給你選擇的能力。
作者留20%現金在身邊,其餘拿去投資指數基金累積退休金和小孩的教育基金。
#成功是選擇不跟別人比
理財成功不是比誰有更多錢,而是找到內心的平靜,生活上不會被「比較壓力」推著走。
#小心運氣陷阱
成功和失敗常常跟運氣和風險有關,成功時要謙虛,失敗時要懂得寬待自己。
#別總是跟別人比
總是想比別人好會讓你陷入「跑步機效應」,往往會做出冒險的理財決定,導致意想不到的損失。
例如看到鄰居買新車,自己心癢想買更好的車;聽同事買股票好羨慕,認為自己也能賺一波,如果沒仔細思考,貿然做決定容易損失。
不要掉入「比較陷阱」。
跑步機效應:追求目標或物質享受時,短期內會感到快樂,但很快就會適應(甚至疲勞)並回到原來的快樂水平,於是不斷追求更高的目標或更多物質才能維持相同的快樂程度。 這種現象像在跑步機上奔跑,即使不斷努力,只是原地重複動作。
#對「黑天鵝事件」要有實質準備
世界總有意外事件(如 COVID 或烏俄戰爭),所以要存錢準備未來的風險。
投資永遠保有「安全邊際」概念,預留緩衝,避免抽到鬼牌。
“從未發生過的事情時常發生。
”
投資有報酬,但也要「付費」
依歷史數據來看,股市長期趨勢往上,但伴隨震盪起伏,這是「參加股市的費用」,必須接受它。
作者舉出道瓊工業指數1950-2019年平均年報酬11%,然而並不是一路往上,期間上上下下,曾經出現大跌,也有強勢反彈與上漲。例如COVID疫情初期爆發時很多人恐慌賣出股票,無藥可癒的疾病吞噬世界、隔離政策將導致經濟崩塌等等的悲觀心態,錯過隨後的強勢反彈。
#投資要「睡得著覺」
選擇讓你舒服的投資策略,不要一味只追求高報酬,卻是晚上睡不著覺、吃不好的代價。
#時間是你的好朋友
理財最重要的是時間,早早開始、長期堅持,複利的威力會讓錢越滾越多。
大家熟知的巴菲特從10歲開始投資,超過75年的複利效果讓他變富有,作者反覆強調長期思考的重要性。
“若想成為更好的投資者,最強大的事是延長你的時間視野。”
#累積財富的「生存心態」
守住財富比賺錢更重要,要讓財富不容易被摧毀,在擬定的計劃保有容錯空間,並且保持樂觀。
投資時預留部分現金,熊市不慌張賣出,牛市提供穩定報酬,而不是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