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的智慧:當土壤變硬,植物的根如何在壓力中生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在實驗室裡,研究人員長期習慣使用無菌、穩定的凝膠培養植物根部。這種方法方便控制變數、收集資料,是研究植物生理的標準工具。然而,在田野裡,植物所面對的是真實的土壤:鬆緊不一、水分忽多忽少,還有來自微生物與機械力的多重挑戰。


那麼,在現實世界的壓力下,植物的根到底會怎麼反應?我們是否真的了解它們的應變策略?


2025年發表於《Nature》的研究〈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s reveal how root tissues adapt to soil stress〉,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答案。他們使用了單細胞RNA定序與空間轉錄體學,深入觀察水稻根部在「壓實土壤」與「凝膠培養」下的反應差異,並揭示了植物根部在壓力下所發生的反應。


當土壤變硬,根部會怎麼改變自己?


農田裡,當重型機具如耕耘機、收割機等反覆輾壓土壤,會讓泥土變得緊實。過去的研究發現,壓實的土壤通氣性會變差,且植物的根系難以穿透。這種「土壤壓實」是一種常見的逆境壓力。


研究團隊為了模擬這個情境,分別將水稻種在鬆土(1.2 g/cm³)與壓實土壤(1.6 g/cm³)中,觀察其根部單個細胞的基因表現變化。


結果發現,根部的不同細胞層在土壤被壓實時,會扮演不同角色,各自調整基因表現。首先,植物的外皮層與內皮層會大量表現細胞壁加強與防水屏障相關基因(如木質素、木栓質合成):以顯微染色觀察,壓實土壤中的根在外皮與內皮層出現明顯木質素與木栓質沉積。研究團隊認為,這是植物為了防止水分從根部橫向流失,提升細胞結構剛性而築起的防水防護牆。


為了測試他們的想法,研究團隊剪下根尖並觀察水分散失速度。結果發現,這些強化過的根段比一般根段更能保水,水分流失速度變慢了約1.5倍。


有趣的是,當他們使用ABA生合成突變株(mhz5)進行測試時發現,即使是在壓實土壤中,這些防水層也無法正常形成,導致水分流失與一般土壤無異。


另外,研究團隊發現韌皮部會發出壓力警報,開始表現離層酸(ABA)生合成酵素基因(如 OsNCEDOsAAO1)。進一步的觀察顯示, ABA 經由水流向外擴散,啟動外層細胞的保水反應。


最後,根部的皮層與厚壁組織也會進行結構調整,包括表現細胞壁擴張與重塑相關基因(如 EXPANSINXTH),以對抗土壤的機械阻力。在單子葉植物(如水稻)中,厚壁組織通常位在根的皮層(cortex)與外皮層(exodermis)之間,或者緊貼在外皮層內側,形成一層機械支持帶,可視為根部的「骨架」。


以上這些反應,共同構成一套「內部感知 → 外部應對 → 結構調整 → 水分保存」的應變策略,使植物即使在土壤變硬、壓力劇增的情況下,仍能穩定地向下生長。


你可能會覺得:研究土壤壓實又不是什麼新鮮事,為什麼他們的論文可以登在《自然》上啊?


這就一定要提他們是怎麼做實驗的啦~跟大部分的研究團隊不同,這個研究團隊不是用凝膠,而是使用真實土壤來做實驗!


他們認為,雖然用凝膠植物根系可以長得整齊穩定,但環境極度單純。相比之下,土壤中的植物的根會面臨各種挑戰:

  • 養分、水分、pH值與微生物分佈不均;
  • 土壤顆粒與根系之間存在物理摩擦與機械阻力。


因此,植物必須持續調節自己,才能維持吸收與生長;但是,這才是真實的「植生」啊!


他們使用的真實的土壤進行測試,結果發現在土壤中根部不論是防禦反應、細胞壁強化、賀爾蒙通路,都比在凝膠中激烈多了。


所以,過去看到的反應,都不能說是植物的真實反應,因為環境太單純了...


那麼,用真實的土壤是不是就樣樣都好呢?其實也有問題。使用土壤所面臨的最大技術困難就是——根毛幾乎消失了。


根毛是由植物的表皮細胞向外延伸所構成的單細胞構造,是吸收水分與礦物質的關鍵角色。但在這篇研究中,當他們使用土壤時,這些細胞因脆弱、易受摩擦損傷,結果幾乎沒有留下可用的單細胞資料。這讓人難以分析根毛在土壤中是否有特殊反應。


研究者雖然用螢光標記證明根毛仍有正常發育,但數據層面仍顯示:在邁向真實環境的同時,也要付出某些資訊無法取得的代價。


所以有一好沒兩好~嗚嗚。


對我來說,這篇研究最重要的地方,是它不只告訴我們植物根部在壓力下如何反應;他們也誠實地讓我們看到了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它用真實土壤還原了更多自然中的訊號與反應,也讓我們看到在技術與樣本取得上仍有不少挑戰。


科學研究從來不是在完美條件下尋找完美答案,而是在不斷拉鋸中前進。凝膠給了我們控制,土壤給了我們真實;這篇研究說的不是「誰才正確」,而是:「唯有並存,我們才能看見植物最完整的樣貌。」


參考文獻:

Zhu, M., Hsu, CW., Peralta Ogorek, L.L. et al. 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s reveal how root tissues adapt to soil stress. Nature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8941-z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老葉報報
255會員
826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老葉報報的其他內容
2025/06/15
近年來,關於除草劑「年年春」的致癌爭議不斷。到底這個被廣泛使用於農業、園藝甚至家庭環境的除草劑,是不是真的會導致癌症?如果你只是一般消費者,需不需要擔心吃到殘留?而農民又該怎麼保護自己? 最近發表的研究,給了相當清楚的答案!
Thumbnail
2025/06/15
近年來,關於除草劑「年年春」的致癌爭議不斷。到底這個被廣泛使用於農業、園藝甚至家庭環境的除草劑,是不是真的會導致癌症?如果你只是一般消費者,需不需要擔心吃到殘留?而農民又該怎麼保護自己? 最近發表的研究,給了相當清楚的答案!
Thumbnail
2025/06/15
我們經常對「植物的味道」有著浪漫的想像,但植物所釋放的氣味分子,其實牽動著氣候、昆蟲行為,甚至人類的健康。這些氣味分子有一大類叫做萜烯類,它們不僅是天然香氣分子,還參與了植物防禦反應。而這些萜烯的原料,就是異戊二烯。 雖然過去認為農作物甚少排放異戊二烯,但最近的研究提供了不同的看法!
Thumbnail
2025/06/15
我們經常對「植物的味道」有著浪漫的想像,但植物所釋放的氣味分子,其實牽動著氣候、昆蟲行為,甚至人類的健康。這些氣味分子有一大類叫做萜烯類,它們不僅是天然香氣分子,還參與了植物防禦反應。而這些萜烯的原料,就是異戊二烯。 雖然過去認為農作物甚少排放異戊二烯,但最近的研究提供了不同的看法!
Thumbnail
2025/06/14
有句俗話說「一樣米養百樣人」,這是在形容大家的個體差異。但是這百樣人其實都是同種生物!可是,白人、黃種人、黑人之間的差別很大呢。 有趣的是,雖然我們都可以吃「一樣米」,一旦生病,我們又會發現,同樣的藥對不同族群效果不同。 這些同中有異、異中有同,是怎麼發生的?來看看最近的玉米研究!
Thumbnail
2025/06/14
有句俗話說「一樣米養百樣人」,這是在形容大家的個體差異。但是這百樣人其實都是同種生物!可是,白人、黃種人、黑人之間的差別很大呢。 有趣的是,雖然我們都可以吃「一樣米」,一旦生病,我們又會發現,同樣的藥對不同族群效果不同。 這些同中有異、異中有同,是怎麼發生的?來看看最近的玉米研究!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這篇科普文章探討了在未來可能面臨的農業資源匱乏情境下,於海底進行植物種植的科學創意。文章分析了相關實驗的設計,包括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比較,並強調了利用先進技術在海洋中生產淡水以促進植物生長的潛能。透過這項研究,科學家們希望找出可行的替代方案來解決全球糧食供應的挑戰。
Thumbnail
這篇科普文章探討了在未來可能面臨的農業資源匱乏情境下,於海底進行植物種植的科學創意。文章分析了相關實驗的設計,包括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比較,並強調了利用先進技術在海洋中生產淡水以促進植物生長的潛能。透過這項研究,科學家們希望找出可行的替代方案來解決全球糧食供應的挑戰。
Thumbnail
隨著農業的開展,隨之而來的馴化與育種,影響了植物與它的好伙伴-微生物體-的互動。這使得植物需要更多肥料、需要更多農藥。 如果可以讓植物能喚回它的好伙伴,或許就不需要那麼多的肥料與農藥了?
Thumbnail
隨著農業的開展,隨之而來的馴化與育種,影響了植物與它的好伙伴-微生物體-的互動。這使得植物需要更多肥料、需要更多農藥。 如果可以讓植物能喚回它的好伙伴,或許就不需要那麼多的肥料與農藥了?
Thumbnail
根據研究,植物大概在4.7億到4.5億年前開始登陸。在漫長而漸進的登陸過程中,植物會面對許多新的挑戰。 新的挑戰需要新的基因,而這些新的基因從何而來呢?
Thumbnail
根據研究,植物大概在4.7億到4.5億年前開始登陸。在漫長而漸進的登陸過程中,植物會面對許多新的挑戰。 新的挑戰需要新的基因,而這些新的基因從何而來呢?
Thumbnail
自從人類在一萬多年前開始務農之後,就一直在對生態系統發生影響。在大面積的土地上種植單一農作物,會降低當地的生態多樣性,更不用提為了保證收穫而進行的施肥、除蟲與除草了。 而隨著人類從一個地區遷移到另一個地區,人們也會帶著自己的「農業包裹」一起移動。這些植物的移動,對在地植物會造成什麼影響呢?
Thumbnail
自從人類在一萬多年前開始務農之後,就一直在對生態系統發生影響。在大面積的土地上種植單一農作物,會降低當地的生態多樣性,更不用提為了保證收穫而進行的施肥、除蟲與除草了。 而隨著人類從一個地區遷移到另一個地區,人們也會帶著自己的「農業包裹」一起移動。這些植物的移動,對在地植物會造成什麼影響呢?
Thumbnail
本文探討環境保護對生態平衡的重要性,以及金屬加工行業應採用植物性切削液的策略建議,以改善加工環境並促進可持續發展。
Thumbnail
本文探討環境保護對生態平衡的重要性,以及金屬加工行業應採用植物性切削液的策略建議,以改善加工環境並促進可持續發展。
Thumbnail
前言 在現今高速發展的社會中,自然生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隨著人類活動的不斷擴展,森林逐漸被砍伐,生態系統也變得日益脆弱。保護森林和推動生態再生成為了當前迫切需要關注的重要議題。本文將探討森林保護的意義和價值,分析生態再生對森林保護的重要性,並分享一些成功的案例,讓我們更深入地理解這一重大使命。
Thumbnail
前言 在現今高速發展的社會中,自然生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隨著人類活動的不斷擴展,森林逐漸被砍伐,生態系統也變得日益脆弱。保護森林和推動生態再生成為了當前迫切需要關注的重要議題。本文將探討森林保護的意義和價值,分析生態再生對森林保護的重要性,並分享一些成功的案例,讓我們更深入地理解這一重大使命。
Thumbnail
讚誇?珍惜?破壞? 大自然生態系 自體的生態系 可也保之如常? 道德的生態系 誰將與共維繫?
Thumbnail
讚誇?珍惜?破壞? 大自然生態系 自體的生態系 可也保之如常? 道德的生態系 誰將與共維繫?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