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者可以粗略分兩種,超認真做事前功課和現場自由發揮,沒有對錯;對記者來說,只要在採訪當下有用心聽記者的提問並傾心分享,就都是好的受訪者。不過我不否認,不按牌理出牌的回答通常更吃經驗,有遇過完全拉不回來事後寫得很痛苦的採訪,但有時候也讓報導走向出乎意料(甚至比預設更好)的專訪方向,這篇專訪就是如此。
雖然花了不少時間抓主線、梳脈絡,但我很享受這次的寫作,描繪受訪者一路走來的矛盾與妥協,天生反骨的小孩在轉大人的那一刻竟然曾追求成為業界的模範生是我認為最大的亮點,但受訪者走到這個階段,似乎也拼搏出一個還不錯的平衡點,始終沒有真的失去自己。
一直來不及告訴受訪者,其實我是小他一屆的學妹,在學時期就耳聞他的事蹟,但始終沒見過本人。畢業很多年,還能在工作場合上相遇想起來就覺得是很微妙的緣分,接受過同樣環境的灌溉,我們卻長成了非常不一樣的大人,始終不變的是,在未來無論是表演或是更不一樣的路上,都持續創造善良的價值。
報導文摘
主流的聲音會創造一個標準答案,告訴你要符合它才是「好」,儘管林哲熹有超乎常人的覺察力,也難免會掉進這個框架之中。比起想著如何表現好,現在他更專注在聆聽心裡的聲音,「沒有所謂的好,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認為的好,我想要感受到什麼就去做什麼。」近年的林哲熹比過去更有意識地找回自己,只要能產出價值、感興趣的事情他都想參與,他不預設自己只能是演員,如同拒用塑膠不是回應全球暖化的唯一手段,也可以選擇深入科學研究,甚至實地到北極,分享所見所聞,尋找環保生活外與危機共存的更多可能性,「鼓勵大家直接去看看,才能感受,才有機會交流。」那個為了追尋自我而衝撞體制的孩子,經歷風霜後已長成一位大人,此時林哲熹已懂得輕盈的步伐也能跨出標準,只管追隨心之所向,朝無限可能的人生方向繼續前行。
閱讀專訪
即時更新 𝓕𝓸𝓵𝓵𝓸𝔀 𝓕𝓪𝓲𝓷 𝓙𝓲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