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 Developer Cloud 開始開放免費版給開發者使用ROCm 與MI300系列算力資源,讓我想起 2008 年谷歌開源 Android 用免費策略衝破 iOS 壟斷的經典故事。AMD的Android時刻要來了嗎?
還有NVDA最近推出的DGX Lepton Marketplace,把Coreweave等Neoclouds直接變成NVDA背後的白牌資料中心,Neoclouds發現自己飯碗被NV搶走了,AMD趁這些小型算力提供商對NVDA不爽的時候打出交換協議,是否是另一個彎道超車的機會?
先從第一個Android的故事開始,
市場不少言論開始寫說上週的AI大會很驚艷,但內容大多數聚焦在硬體的升級,我自己看到最大的亮點是Developer Cloud。因為AMD先前最大的弱勢就是在生態系(也就是NVDA最強的優勢),AMD過去一整年收購了25家公司也大多聚焦在軟體,這次大會發表了Developer Cloud讓開發者在一定的資源限制下,可以免費使用ROCm 7、MI300系列的算力還有一些開發工具,公司很明顯就是要複製Android成功從0%市佔率用開源生態系走到今天高達72%的經典故事,從開放→建生態→慢慢吃市佔的節奏。(補充:免費版是給開發者社群體驗使用,有特定資源,而正式商業用途是1.99USD/hr MI300,目前市場上大多Neocloud是3USD/hr)

2007年第一代iPhone誕生,谷歌卑微的免費開源Android系統開始對抗iSO壟斷,誰都沒想到這個免費的開源是今天成功的關鍵。當時MSFT的Win mobile系統對每一台設備收許可費,蘋果是採取系統跟硬體綑綁模式,通通都要錢,Android不用錢就算了,甚至還跟Android合作的移動設備商分潤Android搜尋的收入,這種條件沒有設備商會拒絕,不用成本還可以賺錢,然後Android就成功打趴除了iSO其他所有系統。

成功佔領移動系統生態後,開始出擊賺錢了,谷歌開始停止更新Android的開源項目(AOSP),然後在谷歌商店中開發一堆要錢的東西(GMS, google Mobile Service),就是我們現在所用的google search、Play music等,開始減少設備商在GMS裡面的分潤%,開始跟設備商簽協議,控制每一家Android手機UI顯示,設備商要掙脫已經來不及了,免費的才是最貴的啦。
回到AMD的故事,ROCm 對比 CUDA,當然不等於 Android 對 iOS。但 ROCm + Developer Cloud 的策略本質,是想複製當年 Android 靠「開放+免費+生態系建構」慢慢吃下市場的邏輯。搭配 MI300、MI400等硬體產品力持續提升,我開始期待 AMD 在 GPU 市場能像當年在 CPU 市場一樣,從小慢慢吃出市佔的故事。
再來第二個Neoclouds的故事很重要,市場上沒什麼人提到,寫的最好的只有Semi Analysis(https://semianalysis.com/2025/06/13/amd-advancing-ai-mi350x-and-mi400-ualoe72-mi500-ual256/),他也把整個AI大會的細節寫的非常清楚。
NVDA在五月Computex推出DGX Cloud Lepton平台,他把市場上很多算力提供商的算力集合在這個平台上,包括CoreWeave、Lambda、AWS、Azure還有各種小型算力提供商(Neoclouds),讓市場所有想租算力的開發者直接在DGX Cloud Lepton平台上租算力,然後統一使用NVDA的軟體套裝(NIM、NeMo)。

這代表什麼?代表老黃投資的這些算力公司直接變成NVDA背後的白牌資料中心,NVDA把所有下游的生意都搶走了,開發者不用再找CoreWeave租算力,直接找NVDA就可以了,所以為什麼NVDA當初要主動投資還有主動供貨給這些算力供應商.......是有原因的,這些NeoCloud開始不安,開始意識到自己手上只有NVDA的算力資源,被綁死了,必須開始找第二算力來源。
AMD開始出擊了,過去AMD沒有在經營Neoclouds生態系,現在AMD開始跟Neoclouds交換條件,Neoclouds買更多AMD GPU,AMD就租回算力給自己內部開發用,完全複製NV模式。搭配AMD開始推出Developer Clooud還有開放式架構(UALink、Ultra Ethernet)、開源的ROCm,讓Neocloud 開始測試、準備轉換陣地,我很期待接下來的發展。
關於近期股價開始轉強,我認為也有不少因素是華爾街要追績效,剩下半年了,現在這個位階,要找今年、明年獲利會加速的公司,還要被低估的,空間夠大的,大概就是按摩店了,雖然華爾街還在嘴硬,但卻默默進場追績效,AMD要進入右側交易了
過去幾個月我在threads寫過不少外資看空按摩店的文章評論,多數外資都是為了空而寫,因為股價在左側,再好的數字都可以一路被踹下來。
當然下跌一年也是有原因的,23年資金一窩蜂腦補24年AMD的AI加速器有80億,公司卻從35億開始每一季慢慢上修,結果市場卻是每一季下修,所以才會修評價修了一整年。現在市場跟公司的共識達到平衡了,股價也從左側被長期投資人(本人+1)墊到進入右側,不少右側資金會慢慢進來。
AI大會後外資聚焦在AWS可能是 GPU的新客戶(Semi analysis是直接說AWS就是AMD GPU新客戶了),我自己是很看好中東的五年100億訂單,而且不只中東,上週老黃去歐洲巡迴拿到的單,我認為也有可能讓AMD喝到湯,所以從下半年開始AMD有MI350系列開始出+甲骨文爆量的MI355+中東訂單(可能年底或明年初開始)+AMD利潤最好的FPGA開始回暖,AMD的業績會一路向北,不排除現在BBG上面的共識5.79塊還有機會上修
一如往常的我也整理了近期外資最新的報告重點跟大家分享
美銀認為這次AI大會在整個AI路線圖跟客戶與生態系的擴張,還有軟體成熟度都有明顯進展
雖然這次沒有宣布任何新的大客戶,但美銀表示AWS是這場活動的重要贊助商之一,很可能跟AMD有合作關係,可能會在未來的 AWS 活動中聽到相關消息
是的,因為先前AWS跟AMD的合作在於CPU,如果之後宣布在AI加速器也有合作,就代表AMD又可以上修了

然後就是AI大會的一些產品重點(由GPT幫忙整理)
AI 加速器市場規模預測:
- AMD 重申「資料中心 AI 加速器」的總可用市場(TAM)在 2028 年將達 5,000 億美元,2023–2028 年複合年增長率(CAGR)高達 60%。
- 其中推論市場成長更快,CAGR 達 80%。
- MI355X GPU 正式發表:
- 如預期發表 MI355X,已於本月開始量產,預計 Q3 出貨。
- 效能表現接近 NVIDIA 的 B200 / GB200。
- 2026 年推「Helios」機櫃系統(rack-level system):
- 將整合 72 顆 MI400 系列 GPU,規格與 NVIDIA 2026 年的 Vera Rubin「Oberon」系統看齊。
- 新世代 AI 伺服器處理器:
- 將採用:
- 第六代 2nm Venice CPU
- 第七代 Verano CPU
- 支援未來兩代 AI 機櫃系統(Helios 與其後繼者)。
- 新版 ROCm 7 軟體棧發表:
- 相較 ROCm 6,推論效能提升 3.5 倍、訓練效能提升 3 倍。
- 新推出 AI NIC(網卡)以支援大規模擴展:
- 支援 Ultra Ethernet 等 scale-out 能力。
GPU 重點:效能顯著進步,但仍落後 B300
- MI355X 主要規格:
- 288GB HBM3E 高頻寬記憶體,頻寬達 6.0 TB/s,比 NVIDIA B200 多 50%。
- 整體 AI 計算能力為前代的 4 倍。
- 在每美元 token 效能上比 B200 提高最多 40%。
- 競爭力分析:
- 在多數訓練與推論工作負載上,已與 B200/GB200 媲美。
- 但我們仍認為 NVIDIA 在晶片層級領先約 0.5–1 年。
- 預期 2025 年 Q3 推出的 B300 將縮小記憶體差距,並維持整體效能領先。
- 隨著客戶規模擴大,MI355X 的 平均售價(ASP)將有顯著提升。
機櫃系統:2026 年 Helios,2027 年 MI500
- 2026:Helios 系統
- 整合 72 顆 GPU,具備 260 TB/s 的 scale-up 頻寬。
- 支援:
- UALink(類似 InfinityFabric 的擴展連接)
- Ultra Ethernet 的 scale-out 架構。
- 與 NVIDIA 預計於 2026 下半年推出的 72-GPU Oberon 系統規格相當。
- 2027:下一代 MI500 系統
- 將搭載全新 MI500 GPU,但目前尚未公布詳細規格。

其實這場AI大會結束,我個人不覺得AMD的硬體基本面有什麼太大改變,市場認為MI400的機櫃方案很驚艷,但在AMD收購ZT的那一刻就大概是這個方向了。
我反而覺得蘇媽說AI加速器TAM會超過5000億這句話更給市場信心,在我印象中,過去蘇媽是說到5000億,但沒有“超過”,也沒提到推理每年會年增80%,現在更可以確認推理所需要的算力會一直成長。

不過美銀給的130目標價是用26年的23倍PE,這個評價我認為太保守,
過去五年AMD PE有降到23倍的時候是22年,當時反應23年EPS年減24%,23年PE回升到30幾甚至40倍的時候是反應24年EPS 是年增28%,而今天我看了BBG上最新的共識 ,因為MI308出口禁令的關係,25年下修到3.94,26年5.79(年增47%),加上公司的毛利率是在逐步往上的,我個人認為至少值得30倍
不過美銀對AMD的態度也算是大反轉了,可以看先前美銀下修我有小寫一篇(https://www.threads.com/@open_book_and_easy_point/post/DDbXUmsz_Kw?xmt=AQF0i-p6I3e4_egiIRxJ-LDKobgbY1_qUk7SlM3NFBKb4Q)
UBS認為AI大會符合預期,整體看起來驚喜有限,還認為股價會有短期被調節的疑慮
與美銀所見略同,UBS也認為AMZN的參與意味著可能是潛在客戶,也認為阿拉伯市場是很大的機會
另外就是MI400的時程有明確會在26年中前推出,算是給市場更多一點信心
而MI400 機櫃(Helios)搭載 HBM4,容量與頻寬比NVDA Vera Rubin(Oberon)系統多出 1.5 倍,並且預計在同時期出貨,因為過去AMD要對標NVDA產品都是相較NVDA更晚出貨,接下來將在同一個時間出貨,會很刺激

再來是MS認為AMD需等到MI400才可能帶來實質性的轉折,就算這次AI大會非常多大客戶站台,但市場爭論點還是在於MI400到底會不會賣得好,所以短期還不宜樂觀,MS就是要看到實質上的數字才要相信

另外MS認為,即使現在10大客戶中有7家都是AMD的客戶了,但真正的挑戰在於AMD 能否擴大這些既有客戶的採用規模,這會直接決定營收成長潛力。因為Blackwell相較於Hopper的採購率多出至少40%,等於擠壓到AMD的機會,所以MS認為AMD是有可能掉市佔率

但Semi Analysis這篇寫的很到位,其實大客戶都在加大採用AMD了

然後MS這段很逼真,他說OpenAI的CEO Sam Altman這次站台AMD,稱讚MI450太讚了,但假設是老黃在旁邊,他也一樣會增稱讚老黃,所以這段站台變的沒有太多意義,莫名逗趣

但站在我的角度,AMD從過去沒有OpenAI到現在有OpenAI就是進步了,
MS的整份報告還是圍繞在AMD是要去跟NVDA拼,雖然確實是在搶AI加速器市場沒錯,但其實AMD現在個故事是在跟過去的AMD拼(改變營收結構/利潤率提升等),在AI加速器他根本就拼不過NVDA(規模完全不是一個level),就像是他過去CPU也拼不過INTC一樣,但只要他CPU市佔率上升1%就非常補,即使AMD在AI市佔率就是低個位數,但在AI加速器整塊餅成長的趨勢下,他也會一起成長,當然給他的評價不會像龍頭一樣,一定有差距。
JPM認為AMD與競爭者的差距正在縮小,包刮硬體端到端覆蓋能力、機櫃的設計能力、明顯改善的軟體生態與開源支援、與 CSP、AI 基礎模型開發者的合作關係日漸強化,尤其在 推論效能、TCO 優勢、開放式架構策略上逐步建立差異化


但我看到最後,他120TP是CY25的30倍,倍數可以,但CY25? 現在六月了,加上能見度的部分我認為可以用CY26了....
整體來看,外資報告皆聚焦在硬體的升級,但我更興奮的是AMD軟體生態系的逐步侵蝕。最後是最重要的評價,上面有提到現在市場共識是25年3.94,26年5.79(年增47%),加上公司的毛利率是在逐步往上的,我個人認為至少值得30倍,而目前股價是26年的22倍

並非投資建議,單純個人分析分享
在別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地方發掘投資機會,是一種很好的投資方式----查理蒙格
2025.06.19 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