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tflix的影集《他們的春夏秋冬(The Four Seasons)》,改編自1981年亞倫艾達Alan Alda自編自導的同名電影(舊版名為《四季情》,劇中他客串安妮的老父親),由蒂納費Tina Fey帶著《超級製作人30 Rock》的老班底Lang Fisher與Tracey Wigfield,改編成八集喜劇。故事講的是以三對老友夫婦四季旅遊的小風波,闡述中年在婚姻關係中的酸甜。這六個摯友,帶著些微酒意,恣意聊天,共同走過回憶,表面上是在享受生活,實際上都有一連串不想面對的生命考題…這部影集乍看以為是「熟齡版六人行」,但看下去你會發現,它其實是給 50+世代的一封寫給自己的備忘錄。

凱特(蒂娜費飾演)與傑克是那種標準模範夫妻,在旁人眼中,拌嘴就是他們的性高潮,很多時候會固守舊制不想改變;尼克和安妮在25年的婚姻關係中,因為尼克多次出軌,卻在春天之旅,爆要和安離婚,剩下三季就是他帶著小女友加入這個好友圈;丹尼和克勞德是一對同志伴侶,表面開放式關係,卻在心臟病和歸屬感之間,不斷地找尋兩人間的新平衡。


這部影集有個特別的設定,那就是用韋瓦第的《四季》來串場,它並不是簡單地用音樂來當成背景音樂,而是整部劇的內在節奏,讓劇情隨著角色心理變化搭配對應的協奏曲,像是讓音樂成為另一位敘事者。例如在《春》篇章,選用 E大調的小提琴旋律展現重聚的欣喜與躁動;而到了《冬》,改用陰鬱的 f 小調,拉出關係中的冷漠、遲疑與不確定。這樣的音樂設計,不只增加層次,也讓觀眾潛意識地感受到角色狀態與季節情緒之間的連結。
韋瓦第的《四季》出版於 1725 年,他為這四首協奏曲撰寫了十四行詩,描述春雷、夏蟬、秋獵與冬雪,在這齣影集中,《四季》成為一種隱喻,讓角色們在歲月流轉,每季一次的旅行中,關係也在生長、凋零、轉化與再生,婚姻的裂痕、友情的界線、身體的退化、死亡與重生,正如韋瓦第筆下的自然萬象,也是心境的縮影人生,也在不知不覺中,步入另一個季節。
韋瓦第的《四季》常被喻為古典音樂裡最有配樂感的樂曲,就在借音敘事的能力,樂曲裡ritornello輪旋的設計反覆,如同影集中角色關係「吵完又和、散了又聚」的循環。再穿插Max Richter的改編版,古典與電子混合的聲音,正好呼應這齣劇裡中年人的混聲合唱。

《他們的春夏秋冬》有很多很美的畫面,草地夜空的靜謐、海邊酒吧裡的歡笑、灑過黃紅楓葉間的陽光、雪地裡結冰的樹梢,但最美的,是那些吵完架後,一群好友還能坐下來一起吃早餐的鏡頭,人生到了某個年紀,就會明白,最難的是維持,不是開始,是留下來,不是走出去。有時候我們不是真的想再年輕一次,只是想確認我們沒有把彼此弄丟。
《他們的春夏秋冬》蒂娜費主筆的台詞,將笑點藏在台詞細節裡,把情感留給每一次安靜的收場。我們不一定都在 50 歲,但人生總有那麼幾個時候,會突然覺得「是不是太晚了?」、「是不是變了?」、「是不是還可以再一次?」,人生就是一闕韋瓦第的《四季》,在春夏秋冬輪轉裡,一起經歷那些「還能再一起幾次呢?」的友情時光,吵完和好了,旅行結束又開始期待下一趟,離婚了卻還在聚會裡碰面,你以為你的人生往前走了,其實你只是繞了一圈,又回到春天,原來,中年不是危機,是一種無聲無息的覺醒,不變地是那些「願意」陪伴在你身邊好友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