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天生比較慢熟、內向,在新環境裡講話不多表情也比較淡
並不是不想參與而是還在觀察、還在適應
但出社會之後,才發現這樣的個性常常會被誤會甚至貼上「態度不好」「沒禮貌」的標籤可能只是話不多、沒什麼表情,卻被覺得「冷漠」可能只是怕生不敢主動
卻被認為「不合群」這些誤會不是出於惡意,而是職場上有一種潛規則:
職場不是看你內心有多努力,而是看你「表現得」多努力
-
再怎麼努力,如果沒讓人看見,往往等於沒做很多人進職場後才發現,默默努力不會自動被看見別人看的是你
「有沒有回應」「有沒有反應」「有沒有表達」
• 做完一件事,但沒說一句「我處理好了」,就可能被認為你沒有做
• 聽進別人的提醒,但沒回應「我知道了,謝謝提醒」,就可能被覺得你在敷衍
• 其實有在協助,但表情很冷靜、語氣很平淡
別人會以為你不想幫忙這些都不是故意的錯,只是個性與外表容易讓人誤解
-
所以,出社會後要學的,不只是工作技巧,還有「外顯表現」不是要你演戲或做作
而是學會透過一點點微小的行為讓別人知道你在努力、你有參與、你在意事情的結果
像是:
點頭、回應、寫下備忘,讓人知道你有在聽
表達尊重與接受建議的態度:「我會再注意看看」「謝謝提醒我」
做好事之後簡單回報:「剛剛我有先處理好了」「我幫你整理過了」
這些都是職場裡一種「讓人看見」的技巧,不是為了討好,而是保護自己不要被誤會
-
個性安靜不是錯,但在職場要學會保護自己
慢熟、安靜、怕生,這些都沒有錯但在職場這個高度互動的環境中
若我們不稍微主動表達別人往往看不見我們的努力
也很難正確理解我們的個性,不是每個主管或同事都有時間去深入了解一個人
所以讓他們「看見」你的態度,是一種必要的溝通方式
-
結語:
我開始明白,出社會後要努力的不只有事情本身怎麼說出你的努力
怎麼表現出你的參與,怎麼用別人懂的方式讓對方理解你
這不是違背自己,而是一種保護與成長因為職場上
做得好不如被看見做得好讓別人看見
不是為了炫耀,而是讓自己的付出不被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