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ing mindmap to solve your problems.
對心智圖的認知
我想心智圖作為一種思維導圖可以用來做筆記整理、創意發想、記憶工具應該是相當有名這點不必多說,隨便 google 也有很多的課程教了,有些公司還會邀請專業講師來幫員工上課升級。至少我以前服務過的公司都有心智圖培訓相關課程,當然我也有去上過課的,只是年代久遠內容都還給老師了。心智圖這套工具從來沒有真正進入到我的生活圈裡面。這次它出現在公司的一堂簡報課裡面,我才算真正認識到心智圖有效率的應用方式。
不良的使用經驗
上完課再回顧自己會卡關的點,發現我有三個問題:先入為主的觀念、沒有應用目地、缺乏收斂方法。
先入為主的觀念
我是個主觀意識很強的人,像我這種自有一套學習方法的學生來說想要說服我真的要更大的力氣。公司的培訓的時長都是偏短,顧問講師只能給些基本的建議,例如教教怎麼用心智圖軟體,或是很官方說法的好處,講白了很多時候去上課也都是被逼的。總之,作為一個主觀意識強又「背骨」意見多學生心裡面就是不買單。沒有應用目地
人嘛總是會有碰壁的時候,也會發現自己的方法突然失靈的時候,此時就會想起心智圖看看,說穿了這只是轉移注意力到工具而忽略底層真正的問題。不熟的工具用起來就會很卡,思考問題還要分心了解軟體有什麼功能要怎麼用,注意力很容易被拉走,沈迷在「玩弄」心智圖軟體的功能,關注有哪些酷炫功能,比較哪套軟體比較好等等.. ,完全忘自己自己拿心智圖是來做啥的。
缺乏收斂方法
當然也有認真起來的時候,大多是又看到了一些教學文章或書籍,於是又會嘗試開始「認真」拿心智圖來用,然後衍生出第三個問題,缺少收斂方法。因為當腦袋開始天馬行空的時候,所有的心智圖的每個分支都可以像碎形一樣無限延伸,「全面啟動」投入的結果是等自己抬頭一看發現心智圖早已「全面失控」分支頁面多到螢幕都塞不進去了!要一個個判定再收斂回特定主題實在太難(痛苦)了,最後力氣用盡後放棄,結果問題沒有解決,新增加的壞經驗負向回饋先入為主的觀念形成完美閉環。
如何克服問題
這次發現問題有三個對應三個解法是:捨棄心智圖刻板印象、應用在具體的問題上、結合思考框架。
捨棄心智圖刻板印象
要重新打破認知捨棄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很難!這次顧問老師用了一招讓我不得不接受改變,就是所有學員必須在四週後要交出一份簡報作業同時要包含完整的心智圖,這招果然厲害,首先四週時間夠長,完全不能拿沒時間當當作隨便寫寫的理由。心理抗拒改變就開始拖延到直到另一場重要的技術簡報要處理,才不得不改變想法從抗拒改為要不然拿這次技術簡報先試試看好了,半信半疑是真正改變的起點。
應用在具體問題
具體的問題很重要,技術簡報只是產出結果,真正問題是要能把自己想要闡述的技術內容整理好說清楚。果然這次還是遇到不斷發散的問題,出現超多無法收斂的節點,重新回顧跟思考自己做跟講師的有哪裡不同,我發現我少做了第三件事,要一開始就先設定好一個思考框架。
結合思考框架
有一本書是「盒內思考」講的就是思考框架的技術,思考框架也是創意的發想地,這跟創意要天馬行空的想法有衝突。這裡就牽涉到心智圖的本質是一個工具,要有效率的解決問題,心智圖搭配思考的框架很好地做到這部分。
這次選用的是「問題型」框架,具體做法是一開始就把心智圖用四個柱仔腳「現況」、「問題」、「對策」跟「目標」定好,之後所有的想法發想或整理都部圍繞在四個大節點上,這招非常有效,讓思考聚焦在這四個面向上,而不會持續發散。換句話說,只要發現有些想法不是在框架要求的四個範疇內,基本上都可以直接忽略。果然,心智圖加上對應的思考框架才是正確有效率的用法。

The 4 pillars of problem solving framwork in mind map.
結論
這次用心智圖+思考框架招順利解決了技術簡報跟作業後,我發現我的主觀意識與「背骨」又開始有意見,心想這該不會只是特例、碰巧好運的吧。我懷疑的不是心智圖,是框架的可行性。框架是通用或是可以互相轉換的嗎?同一個框架可以用在讀書筆記嗎?是否也能用來解決我多年的困擾嗎?還是可以改善我的生產力嗎?.. 問題很多,不說了趕緊再來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