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朋友出門旅行要先詳細規劃每一個停留點和時間,一定要按表操課,就算是出國跟團,也要求導遊不可隨便更換行程,因為她的衣服、鞋子都搭配好了,心情也到那裏了,隨便更換會讓她沒有「掌控感」,心會很不安。
她的工作、婚姻,包含孩子的求學求職,都是她一手打理,所以不能容忍一點點的改變,一切都要按部就班,但生活豈是她可以主導,世界也不是圍著她打轉,她很辛苦、戰戰兢兢,家人更想逃離以免「被掐住脖子」,凡事都要配合她。
我們或許也曾因害怕改變而停滯不前,面對人生中的各種變數,我們該如何找到底氣,從恐懼中走向成長,找回自己的 順應力?郝旭烈 的人生三書最新著作《享受蛻變:駕馭人生變化的順應力》,郝哥 以生活經驗和生動比喻,帶我們累積對未知挑戰的智慧。如何感受改變而不抗拒?
書中直擊人性:「人的天性總是害怕改變……生命中總是會有一些突如其來的意外找上門,逼得你必須去面對」 。
曾提醒朋友,人生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即使不想改變或被改變,生活還是持續進行,從微小的變化去感受、接受,甚至享受「不同」帶來的驚喜,讓改變有益於自己或增加應變力,面對人生的意外就不用只靠買保險。
「感受改變」不只是接受它的存在,而是回到內在,聆聽那份最初的不安與聲音。或許可以問自己:當改變到來,是否能先停下來,靜靜感受那份牴觸,而非直接抵抗?祝福朋友有天會發現,沒想到某天的改變,成為後來美好的遇見。
人生三變將「感受改變」當成一種覺察練習,不判斷,只觀察,或是冥想改變後對自己的「改變」,這是 #蛻變 的起點,因為改變是人生不可避免的流動,「從來不缺改變,缺的只是看見」。
接受應變時仍保有選擇的主動性?
很多人說「接受改變」,卻只是被動適應。郝哥提醒我們:「接受」不是屈服,而是選擇的開始,強調「選擇的主動權」。
我想安撫朋友的不安,若不習慣新事物,就當作一種趣味的挑戰,或許她會覺得一直以來都這麼做,也沒什麼問題,這就是 #習慣迷思,敢於不同,有所作為,才能 #人生成為、超越自己。
當不可控事件發生,若無意識地選擇下一步,就變成隨波逐流,可以把應變想成多條分岔路的「選擇遊戲」,不怕錯,只求試。勇敢成為那個說「我來!」的人,並且不斷地 #擴張邊界,張開雙手接受各種結果。
「接受應變,是選擇的必然……懂得應對變化,才能抓住自己的機會」,郝哥的觀點讓被動轉為主動,保有很多的可能性和自主權,縱然世界在變,我們還是可以有所選擇,至少可以保有安定的心 。
怎樣享受蛻變而不只是忍受中間過程?
「若過程本身就是結果,那隨時都在開花結果,不是做到什麼才開心,而是做了什麼就開心。所有羽化結果的呈現,必經破繭過程的蛻變。」這段文字應該突破很多人的盲區。
多數人在混亂與不確定中,不容易找到樂趣、成就感,而只盯著終點,反而更焦慮不安,「享受蛻變」不是等最後成就再高興,而是把每個「正在變」當作成果。「變得更好,是苦行、修行還是旅行。」心態決定一切。
沒有資源沒關係,要想辦法累積,想法更重要,尤其透過學習,而學習是為了體驗人生。更不要有 知識焦慮,否則學習就變成壓力,人生要有 鬆弛感,每一個過程都是結果,分分秒秒都在開花結果,這個過程就是當下,活在當下,自在就會安在,才能享受人生的每分每秒。
關鍵在於讓蛻變過程保持能量、不內耗,或許這樣朋友就能在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的過程中,享受探索和「玩」的過程更重要,無論結果如何都能感到開心,也是一種提升 #自我價值 的開花結果。
面對不佳的外在環境,等不到天時地利人和,或是計畫趕不上變化時,需要不斷練習 #境由心轉,這是一種「過程主義」的高階心態,拒絕功利主義的視野,用當下的開心當回報,才能享受蛻變後的 幸福人生。
想變更好?享受蛻變可以這麼做
- 書寫「改變感受日記」:每天遇到不安、突發變化,紀錄下當下的身體反應、情緒,而非立即進入解決模式。目標是訓練「意識到自己被改變拉扯」的敏感度。
- 設計專屬自己的「應變選擇圖」: 遇到變故,畫出至少三種可能反應路徑,標出「風險」「好處」與「反應感受」,就像依藏寶圖尋寶般,選一條路徑走下去,練習主動選擇。
- 執行「蛻變小儀式」 :當完成一段調整期(如升職、轉職、變動)、或者突破舒適圈,不需大張旗鼓,選擇一件小事(畫一張圖、泡杯茶、唱首歌......皆可)來慶祝「我正在蛻變中」。
從抗拒到享受,蛻變是人生最大的禮物,郝哥以「三變」搭建一套完整的心理與行動領導架構,還分享許多切身經歷,既接地氣,又充滿動力,這樣的思維比心靈雞湯更扎實,比功利導向更從容。不只是讀一本書,而是透過提問+行動,踏踏實實把蛻變這件事「穿進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