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麼聽》是【跟一行禪師過日常】系列的第十一本。書中的目次分為兩個部分,「聆聽筆記」以及「聆聽的練習」。每篇文章都簡短易讀,卻蘊含深意,就像一本日常靜心手冊,讓人能夠慢慢品味、反覆咀嚼。
❤️傾聽自己:聽見如雷貫耳的寂靜
談到「怎麼聽」,多數人直覺會聯想到溝通技巧。但一行禪師提醒我們:
「在我們有能力好好傾聽別人之前,需要先花時間傾聽自己。」
👂為什麼要先傾聽自己?
因為,若我們的內心太過吵雜,或是有著強烈的情緒和想法時,我們是聽不見周遭人的聲音的。
我們需要回到自己身體,深入的傾聽自己,才能了解自己、接納自己、愛自己、理解自己的苦,進而得到平靜。
👂傾聽自己的方法
靜坐是深度傾聽的一種方法,就像是回到自己的家一樣。過程中,記得要覺察呼吸,且帶著微笑。
用心的聆聽並關照自己,看看自己的身體,到底想要跟自己說什麼?是痛苦、憤怒、煩躁、喜悅、抑或是平靜?無論是什麼,我們只要靜靜的觀察,看著它來,看著它走。
當內心的雜音靜下來,我們才有可能聽見那道「如雷貫耳的寂靜」,那正是來自靈魂深處的真實聲音。
❤️傾聽別人:修復關係的力量
「深入聆聽」是有力量的一種禪修,可以用它來修復夥伴關係、友誼、家庭、甚至國家之間的和諧。
以下是一行禪師認為,傾聽別人時所需要注意的事項:
1️⃣清空自己、放下成見
當我們帶著成見,去聽別人說話的話,是什麼都聽不到的!
正如已經全滿的茶杯,沒有任何的空間,無法再倒進更多的茶。我們先必須創造出心靈的空間、清空自己,才能真正聽到別人要說的話。
我們要像大地一樣,敞開自己,承受雨水。理解的種子,自然就會完成接下來的工作。
2️⃣傾聽是有極限的
我們可以傾聽別人,幫助他人減輕痛苦,但千萬要記得,不要去承擔他們的苦,否則,會讓自己變成第二個受害者。
比如:當對方老是重複些負面話語時,繼續傾聽也無法對彼此帶來任何效用。
3️⃣不要打斷並糾正對方
傾聽的過程中,不要打斷並糾正對方,要保持冷靜和坦然。
如此才不會觸發內心的憤怒與氣腦,我們的慈悲和平靜,也才能保護自己。
4️⃣無分別的智慧~相即
「相即」指的是,任何事物都不能單獨存在,都會與其他事物相互依存。以基督教的話來說,就是「萬事互相效力」。
比如:若少了雲、雨、陽光、土壤、園丁,玫瑰也就不會存在。我們也是一樣,看起來是分開的個體,但其實彼此間,是互相連結的。
我們若是能以「相即」的角度,看待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就會發現,好與壞、幸福與不幸、美麗與醜陋,全都是相互關聯的。少了比較,幸福就會出現在眼前。
❤️傾聽年輕人的心聲:給孩子真正的理解
一行禪師認為,成年人很容易倚老賣老,以為自己的智慧,勝過年輕人,因而忽視孩子們的意見,甚至以愛之名傷害孩子。
但其實時代一直在改變,過去好的,不代表現在和未來也是好的。
大人們若願意放下權威、真正傾聽,就能理解孩子眼中的世界,也許與我們不一樣,卻同樣真實。
💕寫在最後
暑假開始後,家裡比平常更加熱鬧。孩子們有說不完的話題,時不時就在我耳邊此起彼落。起初我還能耐著性子傾聽,但漸漸地,那份耐心也快要被消磨殆盡。心裡甚至冒出:「難道我的暑假,要在這樣的吵雜中度過嗎?」的念頭。
正當我感到快要崩潰時,腦中閃過《怎麼聽》裡的一句話:「你必須先傾聽自己,才能真正傾聽別人。」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與其想辦法讓孩子安靜,不如先讓自己靜下來。
於是,我開始在每天早上,孩子們尚未起床之前,給自己15分鐘的靜坐時間,專注呼吸、感受身體,練習先聆聽自己。奇妙的是,當我心中不再那麼吵雜時,耳朵也變得柔軟,能更溫柔地接住孩子的聲音。
原來,「怎麼聽」這件事,其實是一種修行。傾聽別人之前,請先傾聽自己;理解他人之前,請先理解內心的波動與需求。
如果你也正經歷關係裡的疲憊,或渴望更深層的理解,不妨從《怎麼聽》開始,學習一種溫柔又深刻的「聽」的練習。
(本文有 贈書活動 ,詳見 塔妮雅的異想世界 粉絲頁)
#塔妮雅閱讀
#2025年第51本
@大塊文化
《怎麼聽》博客來購書連結:https://ibestfun.net/3NSkm
塔妮雅的閱讀沙龍:https://vocus.cc/salon/tanja_read
#怎麼聽 #一行禪師 #傾聽的力量 #親子溝通 #暑假日常 #靜心時刻 #跟一行禪師過日常 #閱讀心得 #心靈成長 #情緒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