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可能是本版最後一次更新,至少也是敝人撰文的最後一更。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裡,談論了形形色色的本土文化與殯葬議題。我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華人總是忌諱討論死亡,但偏偏生老病死是人類出生後板上釘釘的大事。郭台銘會死、馬斯克會死、某前高雄市長也會死(闡述事實不會被查水表吧)。誇張一點的說,人從出生後就在等死,但在我們的公共場域,死亡這件大事卻總是被迴避。
死亡即生活
台灣人到底有多避諱討論死亡?拿生老病死來舉例。生-政府會公開的討論生育補助、探討少子化問題。老-長照的政策也是大家時刻在關注的。病-醫護的工時、薪資、壓力,疫情時期對於疾病的議題更是看重。死-....好像真的說不出個所以然。試問一下自己,對於殯葬的法規你聽過幾條?
有意思的是台灣是個民主國家,人民有自由發聲的權利。但每當懵懂無知的孩子向父母詢問死亡的議題時,父母卻總是說不要討論這個,晦氣!當然隨著現代人觀念日趨開放,這樣的父母也逐漸變少。但每當談到死亡或對死亡做出提問時,皺個眉頭還是不可少的。死亡議題應該在更開放的公共場域中討論,我們有勇氣讓同婚變的合法,那也更要有勇氣談論被視為禁忌的議題。尤其在人口高齡化的時代壓力下,對於死亡的規劃更是刻不容緩,台灣引以為傲的民主,不正是該用在這樣的議題之上嗎?

圖片取自Unsplash
死亡即教育
你可能會問,死亡這個生物的自然事實之外,還能帶出哪些命題?答案可多了!從宗教、人文、經濟、環保都可以納入死亡與殯葬的討論之中。這些討論不只能激起每個人的批判式思考(Critical thinking),也能讓年輕的一代更加意識到死亡對於人生的重要性。下一次,當孩子問你什麼是死亡,或是人類什麼時候會死之時。先停下賞巴掌或制止他的衝動,好好的反思這個提問能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另外,很多人說小朋友不該參加告別式,但參與親人的最後一程,何嘗不是一次機會教育呢?只要用合宜的語言,嚴肅的態度去面對,我認為這堂人生課,完全沒有迴避的必要。
結語
隨著西方國家社會對死亡議題日漸開放,台灣近年來確實也開始討論起了善終、安樂死、器捐等與死亡相關的議題。然而殯葬仍常被視為忌諱,尤其是開門見山地討論殯葬政策更是非常罕見。事實上,殯葬不但涉及個人生死觀,也關係到都市規劃、環境永續、文化保存與社會公平。希望未來的台灣社會能有更多人替殯葬領域發聲,並以開放和尊重的態度推動制度改革與資源公平配置。唯有如此,才能讓每一個人在人生的最後一段旅程中,也能得到應有的尊重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