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地方的名字裡「日記」這個元素,對我來說有滿重要的意義。
有時候,我在創作的時候,會出現一個問題,就是想要一次掌握太多的部分。例如說寫一篇文章,假設這篇文章的第一個段落是第一天寫的,第二段落是第二天寫的,而當我在第三天想要下筆寫第三段落的時候,我看著前兩個段落,看到哪裡不滿意的地方,就會忍不住想修改它們。
這個問題還可以擴大成更大的尺度,例如第一個月寫了三篇文章,第二個月要接下去寫第四篇文章的時候,看著以前寫的東西,就會忍不住想:「天哪,那些東西怎麼寫得這麼糟」,然後想修改內容。我覺得一個比較健康的創作思維,應該是能接受:「作品當中一定有些部分,並不是最新、最好的自己」。完成一個作品總是需要一些時間,而在這段時間之內,創作者會成長,成為更好的自己。在發布作品的時候,作品裡面多多少少會有那些不是最好的部分。
作品上的鑿痕,是在不同時間點留下的自我紀錄,每次要留下新的痕跡,都像是在和過去的自己溝通:那時候的我在想什麼?他想要完成的是什麼?現在的我,該延續當時的意圖嗎?還是應該改變方向,用不同方式前進?
「日記」就只是紀錄,不管是我的內在感受,或是客觀事實,我所做的,就只是把那些東西捕捉下來,變成文字、或影像、或任何表現形式。創作就是紀錄,它無關對錯,也無關優劣。真要說的話,我在乎的應該是「精準度」,也就是用任何形式所呈現的那份紀錄,是否能精準還原當初的真相。真相可以有許多不同的面向,可能是如同宇宙的視角那麼寬廣,也可以只限縮在一個局部,但無論如何,它必須是真誠的。
創作者,就只是事件或感受的紀錄者,我們的任務,就是成為一個開放而通透的容器,讓情感自由的通過,並且真實的體驗它。
我覺得如果用這種心態來創作的話,比較能夠自由的產出,因為如此一來,我就不會在意自己的作品「夠不夠好」、或是「會不會被罵」。
我覺得在台灣教育下長大的朋友,靈魂的豐富度大多早已被學生時期的考試制度消磨殆盡,我們總是用分數看待所有事情,凡是都要講求成效。數學有沒有考一百?地理、化學離滿分差了多少?好像只要差了幾分,就該被打、被罵。而如果用同樣的態度去面對創作,就會變成:這篇文章的字數夠不夠?標點符號有沒有使用正確?文章的格式有符合規定嗎?啟承轉合都有做到嗎?這些細節或許重要,但並不是創作中最重要的事情。
我不會喜歡只是「把所有不會被罵的條件湊在一起」的作品。如果只是因為怕被罵而實踐的作品,作品裡一定也在某處藏著恐懼,而不是自由與勇氣。
那樣的作品,其實觀眾總是能從蛛絲馬跡中,感受到逃避、恐懼,以及創作者沒有很真誠的把自己放出來。
我覺得創作最重要的,是那份「與人的連結」。就算作品的內容是脆弱與無助、是不完美的、甚至是恐懼,只要用很真誠的方式呈現,觀眾看完,也一定會有所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