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那種高中在寫很難的數學題目時會在同一題卡很久的人。我會執著在同一個點,在上面繞很久,心想只要再努力一點、多擠一點智商出來,就能想通答案。
但大家都知道,並不是只要願意努力,這世界就會給你回報。努力當然很重要,但也不能盲目的努力。
長大以後的我,現在的智慧告訴我——當事情推展到一定程度,不再有新的變化時,就要開始考慮換一條路前進。就以數學題目來說好了。剛開始解題一定很順,照著題目的意思推導出一些式子,然後自己想到了一些解法等等,但是寫到某個地方,可能就會開始發現自己卡住了,找不出最佳的解答。
那麼,這種時候該怎麼辦?要繼續想嗎?還是要放棄?
不,還有第三種解法:「放著」,然後讓其餘的生活繼續向前。
以往我常常把這種作法視為是一種「放棄」,因為聽起來像是,我不夠用力地嘗試,所以才沒有做好這件事。
但現在的我慢慢了解,這並不是放棄,而是先把事情「放著」罷了。我沒辦法解決這件事情,可能代表有某一塊的知識或智慧還沒被我探索到,我得先繞去其他地方看一看,體驗過人生的其他面向,才能看懂事情的全貌。
這種感覺的確會讓人有點害怕:那條未知的路長得怎樣?我要花多少時間才會走完那條路?不過這些問題在實際付出行動之前,通常都沒辦法得知。
碩班的時候,指導教授曾給過我一個令人困惑又實用的建議,實際上是什麼事情我有點忘了,總之當時給我的建議是:「這件事不用那麼早決定沒關係」。意思是,我們正在建造的東西還沒成熟到能夠決定這些細節,所以先不用決定沒關係。
四個維度的知識
我記得曾看過一些文章,把知識分成四個維度:1.我知道我知道的 2.我不知道我知道的 3.我知道我不知道的 4.我不知道我不知道的。
你可能想說我在工三小?燒但幾哩,聽我解釋。
例如說「水有液態與固態」這個知識好了,這就是屬於第一種:「我知道我知道的」知識,我很明確的知道這個觀念,而我也有意識到「我自己知道」。
那「經濟學」呢?對我來說,我沒有上過經濟學的課程,所以我不知道經濟學的內容是什麼,我可能是大概意識到關於金錢的流動、市場供需之類的,有一些深入的討論,但我不太確定那些內容實際上是什麼。這就是屬於第三種:「我知道我不知道的」。
再來,我或許會有一些生活上的體悟,想通了某些事情,但我並不知道有人用其他方式把這些智慧記載下來了,那就是屬於第二種:「我不知道我知道的」。
而最後一種,就是我今天想探討的部分:「我不知道我不知道的」。我覺得這種是最棘手的。
「我不知道我不知道的」
大家在生活中或許多少會有那種經驗:你進到某個新的環境、新的社交圈,一開始你想要跟著參與、幫忙大家做些事情,但好像就是有某個關鍵的東西,你一直聽不懂,或是沒辦法理解大家為什麼要這樣做,所以就很困擾。但是一旦你理解了事情運作的原因,例如說「老闆很怕XXX和XXX怎麼樣」之類的,突然一切就都通了。
這可能是人際上的,也可能是一門技術,例如說在統計的圈子裡大家常用的分析方法、或是專業名詞之類的,你只要知道了這個東西,一切就會突然變得很順。
但是重點就是,在你知道之前,你就是不知道。而且,你甚至不知道你不知道。
(好了不要再繞口令了)
放著的重點不只是放著,而是繼續向前
回到我們一開始討論的:什麼叫做「先把事情放著」?
我覺得除了「放著」,更重要的一點是在於:你必須move on,讓人生的其他部分繼續前進。
我覺得人生是一個很奇妙的東西,只要有在動,就算動的不是我想要動的那個部分,它好像也會互相活化,最終讓所有事情有所連結。
某種程度也和我在上一篇 文字和音樂創作裡的情緒連續性 提到的有些關係,也就是隨著時間的向前,帶動情緒。
這世界真的很大。很多事情,就算沒辦法在當下看懂,也沒關係,先放著就好。
你要先繞過其他的路,嘗試那些覺得很麻煩、或是讓人覺得可怕的事情,才會拓展自己的世界,慢慢看懂事情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