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讀懂成分標籤:超加工食品的第一道線索
辨識UPF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看成分標籤。當你看到下列成分,就該提高警覺:
- 非家用成分:如乳化劑(例如:大豆卵磷脂、DATEM)、黏稠劑(刺槐豆膠、黃原膠)、甜味劑(阿斯巴甜、三氯蔗糖)、香料(天然香料、調味劑)、色素、防腐劑、改質澱粉。
- 低價高利潤原料:如重組肉、濃縮果汁、植物油粉、大豆蛋白、玉米糖漿。
這些成分在家庭料理中少見,卻是UPF常見的工業手段。從冰淇淋、早餐穀片、即食麵、素香腸、調味乳,到低卡零食與運動飲料,幾乎都中標。
二、不只是糖鹽脂:加工方式才是核心問題
你可能認為,只要少吃糖、鹽和油脂就能健康?事實恰恰相反,現代肥胖與慢性病的流行,真正兇手是「加工方式」。
去脂化失敗的教訓
1980年代,美國推動低脂飲食政策,鼓勵避開奶油、全脂牛奶等「壞脂肪」。食品業則大量推出「低脂」產品,卻用高糖與精製澱粉取代脂肪,結果呢?
- 脂肪攝取下降,精製碳水攝取大增
- 肥胖率從15%上升至23%
- 糖尿病發生率翻倍
原因在於:精製碳水迅速升糖、刺激胰島素分泌,加速脂肪儲存與飢餓感,導致惡性循環。
代糖化的迷思
2000年代開始,人工甜味劑被廣泛使用,期望控制體重。但研究發現:
- 味覺和營養的錯配讓大腦預期能量進來,卻始終得不到滿足,反而增加進食量。
- 三氯蔗糖會改變腸道菌群、增加發炎與脂肪堆積。
- 喝代糖飲料反而讓腰圍年增2.7公分。
這些歷史證明:與其盯著熱量與脂肪含量,不如看這食物是怎麼「被製造」的。
三、觀察自己的反應與日常習慣
有時候,我們自以為健康的食物,其實也可能是UPF偽裝者。你可以嘗試以下方式:
- 不斷觀察:吃完特定食品後,是否出現脹氣、疲倦、口乾、暴食或憂鬱?
- 識破早餐陷阱:市售麵包、穀物棒、多數標榜高纖的即溶燕麥,多半添加乳化劑與糖漿。
- 認清設計目的:UPF的目標並非餵養你,而是讓你「一直想吃」。
身體會反映出超加工設計的後果。從自身觀察開始,是最好的開始。
四、理解食品添加物的長期風險
很多人以為食品添加劑「合法即安全」,但事實遠比我們想像複雜。
⚠️ 常見添加劑對健康的潛在影響:

DATEM(雙乙酰酒石酸單雙甘油酯)是一種廣泛應用於烘焙食品的乳化劑,主要功能在於幫助油與水形成穩定混合物、強化麵筋網絡以提升麵團品質、並延緩麵包老化以延長保質期。儘管DATEM能顯著改善食品質地與保存性,但近期研究指出,長期或大量攝取這類乳化劑可能對健康造成潛在風險,包括影響腸道菌群、增加發炎、以及提升心血管疾病與某些癌症的發生機率。
五、從個人到社會:怎麼做,才有改變?
個人層面
- 早餐替換:用蜂蜜取代抹醬、自製燕麥替代即食穀物。
- 外食選擇:減少醬料、避開油炸物,多選擇原型食材(如堅果、雞胸肉、水果)。
- 閱讀標籤:看到三行以上複雜成分,請放回貨架。
政策與產業層面
個人力量雖然重要,但更關鍵的是整體制度與市場結構的轉變:
- 食品標籤透明化:加入「加工等級指標」,不再僅標示營養素。
- 限制UPF行銷:如禁止向兒童推廣UPF(參考智利、墨西哥經驗)。
- 社會補貼健康食物:補助原型食物,讓健康不再昂貴。
- 支持在地農業與家庭料理教育:恢復飲食自主權。
肥胖不是個人意志的失敗,而是被設計的環境造成的必然結果。真正的解法,需要結構性的改變。
結語:你吃的是營養,還是行銷?
超加工食品不是現代營養的進步,而是工業化與資本設計的產物。我們需要更高標準的食物識讀能力,與更具同理的社會結構。當你學會辨識超加工食品、理解背後的機制,就不只是為了減肥、控糖或養生,而是在選擇一種更自由、更健康、更人本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