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好了這篇,在po 出去之前,忍不住又問自己:那我算心靈自由嗎?很明顯:不算,一點也不,仍然在沒事找事。「窮極無聊!就是太閒!」我老婆一定會這麼說。好吧!我的文風真的一點也不浪漫的。下次吧,下次有機會,我再試著寫浪漫一點,模仿一下文學雜誌上的那種。
如果有人說,他要拒絕一切國家制度,拒絕資本主義,拒絕教會,拒絕學校,他要自己尋求與宇宙的對話、與造物主的溝通,他要追尋靈魂的解放,要體會一無所有的感覺,不管過去,不問未來,只活在當下,作為一個普通人的你,你有何想法?
我們真的活在桎梏之下嗎?起碼比以前好多了吧。除非我們自己願意,否則不用給自己戴上宗教或道德的枷鎖。封建社會早已遠去,現在沒有人可以理直氣壯的指責一個人「傷風敗俗」。資本階級的上流社會的確充滿了虛假,但那不是人情世故嗎?而且資本社會是贊同物競天擇的,路在那裡,有本事的,你也可以變成有錢人。
人類自打穿起衣服以來,就開始有了審美以及嫌貧愛富的想法,棒子拿在手上,就開始有了權力的尊崇。如果你什麼也不要,什麼也不想,好一點的自耕自食,糟糕一點的行乞為生,你有了自由,但是失去了救濟他人的能力,只有他人來救助你的份,你對於這世界則成了一個無謂的存在。幾乎所有貧困的人都想脫離貧困,有哪個會想著:這是我要的心靈自由,因為我已無一物可失去?這種想法的人「自由自在」的和貧苦大眾共餐共食,共苦同甘,對真正力圖脫貧的人來說毋寧是個諷刺?
修道人一生苦行禁慾,摒棄一切感官享受,為的是求那個「道」、那個與造物主溝通的橋樑,尚可敬佩,但打破一切社會制約的人呢?既然一切都是桎梏枷鎖,要到哪裡去「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深山裡?沙漠中?還是月球上?信教還得上教堂,信佛還得吃素,什麼都不遵守,什麼都棄如敝屣,那到底信什麼呢?最後是什麼都不信,存在也失去了意義。
任何人難免看不慣這社會加諸眾人身上的約束,但這是社會大眾的最大公約數了,文明社會已經相當程度的實現了多數人的幸福。一個什麼都不學,什麼都不想,絕聖棄智的人可能活出了他的浪漫,而且只是自己的浪漫,但真的活出了他的心靈自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