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春末夏初,當黃金博物館的礦山藝術季如期登場,我總會盡可能排開手邊的事務,回到那座山城。對我來說,那裡不只是文化場域或展演空間,更像是一個曾共同打拚過的家。我與館方的夥伴們,有著多年累積下來的默契與情誼——從館舍修繕、田野調查、到藝術家的進駐與作品落地,這段歷程既有泥土的氣味,也有策展過程中無法預測的混亂與驚喜。
那天我與一位男性友人談起礦山藝術季的籌辦與發展,我提到:每一屆藝術季的預算大約落在六百萬元左右。最初兩屆屬於「萌芽期」,多半聚焦在礦山的田野調查與史料整理,而策展方向則傾向以邀稿為主,邀請藝術家以作品回應現場空間與歷史記憶。隨著藝術季逐漸走向成熟,「礦山精神」這個策展核心也愈發清晰,展演方式從平面逐步轉向立體,媒材與視角也變得更多元——地方歷史、社群互動與藝術實踐彼此交織,形塑出一種慢慢厚實起來的文化質地。館員的成長曲線
身為曾在黃金博物館工作的成員之一,我深知這樣的「文化厚度」其實來自許多細節的累積。館員的角色不再只是協助展覽的行政人員,而是逐步變成計畫整合者:從標案撰寫、內容確認、與廠商溝通,到藝術家的協調與現場監督,每一個環節都考驗著整合力與文化理解力。
特別是當標案項目越來越多時,館員要思考的事情也更多:這一季的策展要回應哪些在地議題?怎麼結合社群參與?又如何與前幾屆的精神保持連續性?這些問題如果沒有長時間的現場累積,是難以回答的。
但也因為體制限制,這樣的累積常常難以穩定延續。一旦館員出現流動,知識與經驗便可能瞬間中斷。新進館員的交接與訓練往往仰賴在職者的經驗傳承,這在文化行政中,是一個普遍卻棘手的課題。
教學現場的延續性
從博物館轉入大學教職的我,面對的雖然是不同場域,卻也感受到類似的節奏與張力。在學校裡,我思考的問題變成:要如何將這些實務經驗,轉化為可實踐的教案?如何引導學生在有限的學期內,既能理解脈絡,也能提出自己的觀點?
對我而言,教學從來不是單向的傳授,而是一種彼此碰撞後共構的歷程。許多教案的方向,其實是和學生一來一往的對話中慢慢長出來的。而老師自己也會在這個過程中不斷修正——像是在策展中重複修改展場動線與導引文字那樣。
學生的發表空間:從潛力到引導
我記得有一次課堂中,有位學生能力非常好,觀察力也很細膩,但在課堂表達與作業呈現上,總讓人覺得他的想法「太發散」。我注意到這點後,沒有馬上批評,而是為他額外安排了一對一的發表環節——讓他能夠在更聚焦的情境中,練習如何收斂自己的論點、強化邏輯結構。
在這個發表的過程中,我使用了計時器。目的有兩個:一是營造一定的緊張感,讓學生感受到發表是「需要準備」的;二是讓整個過程更有效率,不至於失控。也因為有這樣的對話空間,他開始學會如何整理自己的思路,甚至把自己平常用說話傳達的觀察,慢慢轉化為書寫稿件的一部分。
我不覺得每個學生都要「會寫作」,但我相信每個人都可以透過「說出來」來認識自己。而老師在這中間的角色,不是單純指導,而是創造舞台與空間,讓學生願意走上來,做他自己的呈現。
教師與學生的雙向調整
教學從來不只是老師一方的事。我發現,在課堂中花最多時間「煩惱」的,常常是那些認真的學生——他們因為想學、因為在意,反而容易陷入自我懷疑。而有些學生則對通識課充滿「輕鬆過關」的期待,這種認知差異,也會影響課程的進行節奏。
老師該怎麼調整?是拉高難度讓進步的學生發揮,還是維持基本門檻讓所有人都有參與感?每次面對這種選擇,我都不太容易有標準答案。後來,我選擇以「彈性設計」作為解方:在課程中設計不同的任務層次,讓學生能依據自身狀態選擇進度,也讓老師能在其中辨識誰值得投入更多資源。
「正緣」與教學的信任感
一位老師曾和我談起「正緣」這個詞。他說,正緣不一定是一個改變命運的契機,更多時候是一個讓你「覺得舒服、能夠留下來」的地方。我很喜歡這樣的定義。
我想,教學場域也是如此。學生不見得每堂課都要熱烈回應你,但當他願意留下來、願意繼續參與,甚至在課後主動問你一句:「老師,我這樣寫可以嗎?」那就是一種安靜而穩定的正緣。
最近在台中,我也遇到一家讓我有這種感覺的小店——花郎韓式火烤吃到飽。它沒有華麗裝潢,但食物實在、氛圍自在,讓人願意再來第二次。我想,教育與文化工作也該如此:不是一場場煙火式的演出,而是能讓人安心回來的空間。
最後的提醒:別忽略情緒與身體
這些年來我也逐漸發現,無論是在文化場域還是教學現場,人最常忽略的,其實是自己的情緒與身體狀態。我曾在陌生的教室裡緊張到發抖,曾因為工作壓力而對學生的問題失去耐心。這些經驗讓我學會:除了工作上的進步,也要學會照顧好自己。
我透過大量練習讓自己慢慢穩定,也透過社會回饋——像是捐款、撰寫文章、參與公益、策劃活動——來重新連結我與這個世界的關係。那是一種不需要舞台卻能發光的小力量,也是在這條文化與教育交錯的路上,我願意一直保留的初心。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留言與我分享:
你在教育場域裡,是否也曾遇見那個願意留下來的學生?
或,你自己,又是從哪裡開始,找到那份想持續努力的「正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