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有效的訪談,不在於你問了什麼,而在於你有沒有足夠的觀察與籌碼,讓對方願意與你「對等交換」。本文將分享策略對話的三個核心前提。
每當我走進一個新產業、探索一個新市場,我從不急著提解方。我會先做一件事:深度訪談。
但我要說的「訪談」,不是拿著十個問題的 checklist,去蒐集資料、記錄答案而已。多數時候,這種「提問-回答」式的訪談,只會得到場面話與外交辭令。想讓對方願意打開內心說出真話,關鍵不在於你的提問技巧,而在於你是否具備了「對話」的資格。【破窗思考】訪談不是「索取」,而是「交換」
傳統的訪談,姿態是「索取資訊」。但真正能產生價值的顧問式銷售或高階訪談,其本質是一種「對等交換」。
你的目標,不是讓對方「回答」你的問題,而是創造一個情境,讓對方「願意」用他的視角,來交換你的觀點。這需要你在踏入會議室前,就完成所有準備。
【創造「對等交流」的三個前提】
前提一:帶著「觀察」進場,而非帶著「問題」 我習慣在訪談前,先進行長時間的深度觀察與內部思考,研究對方產業的現況、角色分工與潛在張力。因為我知道,如果我對這個產業一無所知,對方只會給你標準答案。真正能打開對方心房的,是你提出的觀點「已經在某個平面上」,讓他知道你不是外行人。
前提二:用「觀點」交換「視角」,而非單向提問 在B2B銷售或策略訪談中,我從不會單純問:「你們目前有什麼問題?」這種問法太廉價。我會這樣設計我的提問:
- 「我觀察到你們最近針對 A 市場似乎動作加快,這背後是基於某種轉型壓力嗎?」
- 「我們最近嘗試從 B 切角進入市場,發現不少痛點與你們的角色有關…你怎麼看?」 這些提問的背後,是你拿自己的「觀察」來交換對方的「視角」。
前提三:找到你的「槓桿」,讓對方視你為夥伴 對等不是身份平等,而是你能不能提出足夠價值,讓對方願意跟你交換。你可以沒有名片,但你要有觀察;你可以沒有資源,但你要有切角。你提出的獨特觀點,就是你的「槓桿」——這會決定這場訪談是對話,還是單方面的資訊索取。
(延伸閱讀與下一步)
當你具備了對等交流的前提後,下一步就是如何建立真正的「信任」。想了解更多,歡迎閱讀本系列的下一篇文章: ▶︎ 延伸閱讀:【深度訪談2】信任 × 籌碼 × 對等交流,才是策略對話的起點
下一步,您可以選擇:
1. 探索我的核心方法論
如果你對我解決所有複雜問題的思考框架感興趣,想了解這背後的「深度洞察、破窗思考、系統設計」的完整邏輯,建議你從我的定錨之作開始。
▶︎ 前往【思考框架與解決方案】
▶︎ 前往【商業模式與產品價值重構】
▶︎ 前往【高效團隊與組織系統設計】
2. 了解服務與合作方式
如果你想了解我的專業背景,以及我能為你的企業提供哪些具體的服務方案(如一對一診斷、工作坊、長期顧問等),歡迎前往我的「關於我」與「服務」頁面。
▶︎ [點此了解我的背景與服務項目]
3. 直接預約初步診斷
如果你正帶著明確的商業挑戰而來,並希望直接與我對話,找出問題的破局點,歡迎預約一次 30 分鐘的免費線上對談。 ▶︎ [點此預約 30 分鐘初步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