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偏見框架問對問題,找出正確問題的五個技巧。《你問對問題了嗎?:重組問題框架、精準決策的創新解決工具》閱讀心得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今天和朋友們分享的好書是《你問對問題了嗎?:重組問題框架、精準決策的創新解決工具》作者:湯馬斯‧維戴爾-維德斯柏。作者研究發現,85%的企業表示,經常忙於解決問題,卻不一定是對的問題,因而浪費許多人力物力與金錢。

 

找對問題,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問對問題,比答對答案更重要!

 

本書作者是創新與解決問題專家,包含微軟、花旗、思科、華爾街日報等國際企業都在學習他的方法,增強企業的競爭力。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瞭解,找出真正問題的三個步驟和重組問題框架的五個技巧:

 

步驟一、為問題建立框架


(一)探詢問題到底是什麼?

如果你是一家商辦大樓物業管理公司主管,大樓裡頭承租許多公司行號,最近一直接到抱怨說電梯太慢等很久,浪費大家時間,要求改進。請問你會怎麼做呢?

你召集會議之後,問大家說:最近接到許多抱怨說電梯太慢了,請大家想想該如何解決? 

小明說:電梯太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換新的馬達啊。 

小華說:如果不換馬達,也許可以修改電梯的控制系統,加快移動速度。 

原來問題的焦點,放在電梯本身,圍繞著電梯效能去解決問題,這就是問題的框架。


  • 但如果你的問題改為:

客戶反應電梯太慢,但很多商業大樓的電梯跟我們也差不多啊,請大家想想,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客戶抱怨呢?

小強說:客戶反應的時間是用餐時段嗎?有沒有可能錯開尖峰時間呢?例如請客戶分段時間外出用餐?

小芬說:我搭電梯時最討厭等電梯了,無聊時只好拿出手機看看資訊。對了,如果在電梯門前放置大型螢幕,播放一些有趣的資訊或廣告,也許可以打發等待的無聊時間,心情也會好很多喔。

小李說:我有一次在一家大型百貨商場,發現他們的電梯周邊都裝設鏡子,許多民眾都對著鏡子在整理儀容,電梯到了都沒有察覺,也許我們可以模仿看看。


重新建立問題框架:如何讓等待的民眾不覺得電梯很慢?

 

最後拍板定案的解方:

在電梯周邊安裝鏡子,果然效果良好,客戶抱怨電梯太慢的問題減少很多。物業公司用很小的成本,解決了一個可能要花大錢的頭痛問題。

 

(二)我有沒有預設立場?

你有拿著鎚子釘釘子的經驗嗎?當你手上拿著鎚子,你會發現每個東西似乎都變成釘子。這種現象稱之為『鎚子法則』。這會導致我們總是用最擅長的方法來解決問題,落入「專業的陷阱」,固著於已知方法,而缺乏開放性的思考,很容易產生思考盲點。

如同電梯太慢的案例,如果一直先入為主,認為就是電梯的問題,那麼無論你多麼有效率去處理,你的答案都是受限在機器效能的範圍,作者稱為問題的『框架』。

 

美國超過40%的家庭都有養狗,但帶來另一項問題是:每年超過300萬隻狗狗等待領養。領養中心一般的廣宣往往是以同情心為訴求:領養一條狗,就是拯救一個生命。這樣不斷花錢宣傳的成果是,約有140萬隻狗得到領養,那另外的160萬隻怎麼辦?如果你是領養中心的負責人,你會怎麼思考這個問題?

 

原來的問題框架是:太少人同情這些可憐的狗狗了,我們該如何打廣告呢?

重新建立框架後的觀點是:

領養的人數不夠,不是因為沒有同情心,而是很難找到可以領養狗狗的管道。

對的問題是:如何建立方便管道,讓人想要養寵物,而且領養手續很簡單?

 

一家新創公司開發出一套寵物界的交友APP-BarkBuddy,以『幫民眾找到當地的單身汪』為訴求,運用交友配對軟體的概念,民眾可以設定年齡、性格和地區,配對適合自己的夢中小狗。這樣新奇有趣的服務,上線之後下載量馬上突破百萬次,用很低的開發成本,獲得超值的廣宣成效,幫助許多狗狗被領養成功。


為問題建立框架時,要違反你的直覺,不要急著找答案。

問自己三個問題:

1. 這項陳述是否真實?例如電梯真的很慢嗎,是跟誰比?還是民眾自己感覺的?一般民眾都沒有同情心嗎?

2. 是否先預設答案自我設限?例如一定是電梯有問題嗎?棄養的主人一定是壞蛋嗎?

3. 這件事關係哪些人?例如商辦大樓包含租賃的公司老闆、職員、來訪民眾、物業公司;寵物領養包含申請、審查、媒合、棄養主人、領養人等等之間的關係。

 

二、重組問題框架

技巧一、跳出框架

延續上述領養狗夠的問題,另一個觀點是,飼主為何棄養?

原本的問題框架:這些棄養狗狗的主人實在太壞了,不愛寵物的人就不應該養狗,領養中心應該更嚴格把關狗主人的背景資料。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重新打破框架後的觀點是:

經過調查,75%的飼主是願意繼續飼養的,但因為『飼養經費過高』的關係,例如飼主本身收入不夠,或者是因為養狗需多負擔房租押金、狂犬病疫苗太昂貴等原因,不得不放棄養狗。 

對的問題是:如何讓飼主願意繼續飼養狗狗?

 

一家犬隻援救組織,推動動物保護介入補助計畫,協助將飼主飼養的費用降低30%,減輕飼主的開銷,進而降低棄養的比率。花費的預算不會比打廣告高,但成效更好。

 

遇到問題快速決策固然是好事,但問錯的問題,往錯的方向解決問題,就如同看到堆積如山的貨物,『急著努力搬東西,卻沒有時間發明輪子』一樣,見樹不見林。

跳出框架的重要觀點,在於提醒自己不要先入為主、當心鎚子法則,留意隱藏在背後的相關人事物,用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待問題。

 

技巧二、重新思考目標

一般公司在B2B採購時,付款條件通常希望越久越好,例如月結90天比月結30天要好,但這樣的採購邏輯真的是對的嗎?

舉我自己遇到的案例,我發現公司和Y文具行買的用品價格,比一般文具行貴大約30%,好奇之下問採購同仁:我們公司附近的X文具行比這家便宜很多,我們為什麼不和X文具行買呢?

採購同仁回答:喔,我知道比較貴啊,因為X文具行只接受月結30天,但我們的付款條件是月結90天,為了符合公司規定,所以只能找Y文具行買。


作者的客戶有同樣的問題,發現受限於月結90天,只能找到規模較大但售價較貴的供應商。

重新思考目標:採購成本較低的物品,幫公司省錢。

得到的解方是,改成分級方式付款,不同採購種類搭配不同的月結天數,就能魚與熊掌兼得,找到更便宜的物品,同時達到替公司省錢的真正目的。

 

  • 如果你很喜歡自己目前的工作,但不喜歡自己的主管,你會怎麼做?

小明就是這樣的狀況,於是他決定轉職,他找上獵人頭公司,希望幫他媒合相關產業的工作,獵人頭公司也很專業,很快幫他找到合適的公司。

這時小明想到一招更妙的方法,他把主管的聯絡方式交給獵人頭公司,沒想到真的媒合成功,小明的主管跳槽了,於是小明順理成章,接替前主管的工作職缺,成為這個部門的新主管。


重新思考目標的重要觀點,先確認目標背後的目標是什麼?例如每一項物品採購的票期都需要90天嗎?有沒有例外?

其次想一想有沒有更好的目標?有沒有其他更好的作法?例如小明其實很喜歡目前這份工作,因此幫主管介紹更好的工作,反而才是真正兩全其美的解方。

 

技巧三、檢視亮點

美國輝瑞藥廠,有一項資料分析審查的工作外包給印度團隊,但因為印度與美國的工作文化差異,時常造成一些誤會。例如當美國同仁詢問要調閱某個報告文件時,印度人員會直接回覆:那位負責人不在。只有一句話,這樣的回應讓美國同仁非常生氣。

美國同仁期望的回應是:您要的資料由麥克負責,但他人今天剛好不在,我會轉告他,請他明天早上八點上班時,盡快回覆給您。 

原來的問題框架:外包公司的分析師文化素質不夠,要如何訓練?

重新思考的框架:有哪些行業,面臨跨文化溝通問題,他們如何解決的?


輝瑞藥廠的解方是,直接挖角擅長跨文化溝通的飯店接待人員,先解決溝通問題,再教育訓練他們其他資料整理的分析能力,效果更快更好。

檢視亮點的重要觀點在於:有哪些行業會遇到類似問題?他們是怎麼解決的?

 

技巧四、照照鏡子

烏克蘭的衛生部,注意到醫療採購的供應鏈非常腐敗,中間人不斷收取佣金,導致採購價格飆漲,這樣的『大問題』身為小職員能夠做什麼呢?

原本的問題框架:這些貪腐問題涉及很廣很複雜,不是我們小老百姓能管的。

 

重新思考的框架:縮小範圍到我自己,在這個問題當中,有沒有我能處理、能有所貢獻的部分?

衛生部負責藥品採購的小職員,決定將購買藥品的工作項目外包給聯合國的一家外國機構,因此斷絕了原本貪腐的採購鏈,一年節省2億美元以上,這些經費等同拯救了數百人的性命。

照照鏡子的重要觀點在於:

想想這個問題,自己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不要想著這都是誰的錯。問自己我如何能做得更好?我能否解決一部分的問題

 

技巧五、以他人的觀點思考

公司有一次參加展覽,除了行銷部主辦之外,相關工作涉及到業務部、研發部、管理部、客服部等單位。籌備時間僅剩不到2個月,各部門卻一盤散沙,人人自掃門前雪,這個專案要怎麼做才能如期完成呢?

原本的問題框架:老闆指示展覽要如期完成,請各單位人員配合執行。

 

重新思考的框架:這個專案的利害關係人有誰?站在別人的觀點思考,做這件事對他有什麼好處? 

將目標與好處分析之後,得出的解方:

業務部:可以拿到展覽邀請函,預約客戶到場參觀,瞭解公司實力促進成交。

研發部:以現場能展示的產品為前提,向公司提出外包人力預算,加速新產品的開發進度。

管理與資訊部:派遣的人力當天直接到展場協助,事後可以補休假,還可以參加好吃好喝的慶功宴。

客服部:主動聯繫舊客戶邀約,發布公司新產品訊息,若客戶回購還有獎金可領。


以他人的觀點思考,善用同理心,去感受對方的感受,如果從他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他有什麼好處?他會怎麼做?

更容易達成雙方的共識。

 

三、持續前進

老王一直想要創業當老闆,他聽人家說:第一賣冰,第二做醫生。他覺得開冰店創業應該很不錯,如果老王興沖沖地問:我開的冰店要取什麼名子?開在哪裡比較好?要賣什麼口味?要不要請室內設計師來設計?你覺得這是對的問題嗎?

 

重新思考的框架:先收集資訊,製作小型測試,確認你真的想做這件事嗎?

新產品開發時,有一種方式稱為概念驗證(Proof of concept,簡稱POC),先發想新產品的概念,做出一個原型產品或服務模式,進行小規模的測試驗證。

  • 舉一位冰店老闆分享的心路歷程:

1.冰店的工時:

早上10點到晚上10點,一天工作16小時以上。

2.配料準備:

熬煮的原料包含:綠豆、紅豆、大豆、薏仁、蕃薯、芋頭、花生、粉圓、芋圓、湯圓、眾多水果等等,其他現成備料,包含布丁、果凍、白木耳、杏仁、蜜餞、果醬等等,總共大約40種。

3.營運成本:

共有五台冷凍櫃同時運轉,營業用電量大。還不包含店內冷氣、水電、瓦斯。

4.行業特性:

生意最好的時段約六個月,其餘時間要改賣燒仙草、豆花、紅豆湯等熱食,整體收入並沒有外人想得那麼好賺。

當老王實際去瞭解南北貨的行情,實際親手熬煮備料,發現跟自己想像中的工作情境差異很大。


  • 如何驗證自己的方案是否正確?

1.向利害關係人描述這個問題-從他人的觀點來看待問題。

2.尋求外部人士的協助-避免同溫層效應,看不見自己的缺點。

3.製作POC驗證概念,測試產品或服務的實際反應。


總結一下找出真正問題的三個步驟:


一、為問題建立框架

先確認問題到底是什麼。其次打破框架,提醒自己不要預設立場,帶著答案問問題。

二、重組問題框架,共有五個技巧:

1.跳出框架,遠離鎚子法則,避免固著產生盲點。

2.重新思考目標,有沒有更好的方式可以選擇。

3.檢視亮點,有誰可能跟我一樣遇到類似的問題,他們是怎麼解決的?

4.照照鏡子,我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我能貢獻什麼?

5.以他人觀點思考,用旁觀者的角度看待問題。

三、持續前進

製作驗證概念POC進行前期測試,徵詢他人的意見,為你提供更中肯的建議。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所說:

最危險的,不是提出錯誤的答案,而是提出錯誤的問題,
最需要的,不是提出正確的答案,而是提出正確的問題。

 

古人云:三思而後行。問對問題代表著抓對問題的核心,能夠有效解決問題,真正發揮你的影響力。

面對問題時,先依據本書提出的三個步驟進行思考,避免偏見和人性盲點的誤導,做出錯誤的判斷。

如果你正在面臨生活、工作上諸多壓力難題,不妨試試看本書提出的方法,靈活運用,我們都可以是懂得問對問題、解決問題的高手。



2會員
24內容數
💡【Podcast】歡迎至各平台搜尋👉《大衛說故事》每週三更新。 💡【Youtube】歡迎到Youtube搜尋👉《大衛說故事》有聲說書。 💡查看更多https://bio.link/davieliu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