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思考是一種態度.打破限制才能培養思考能力-國中自然3)中丹尼爸有提到以週期表及化學式作為"榫卯"來貫穿週期表、化學式、化學計量、氧化/還原反應、酸鹼鹽與反應速率等章節,那這些內容該如何講解呢?
丹尼爸會先介紹酸、鹼與鹽的定義(註1),再將有機化合物(註2)及無機化合物與酸鹼鹽組合,介紹有機酸、有機鹼、有機鹽、無機酸、無機鹼與無機鹽類。也就是先將物質做基本分門別類,讓孩子對於物質的基本性質與差異清楚後,再往後面觀念進行串聯與延伸。
註1:因為先前在第一本講義有介紹過溶解度,所以可以在第三本化學反應的講義中順勢帶電解質的定義。
註2:在第三本化學反應講義中關於有機化合物只提基本觀念跟官能基,後面另外以一本講義講解有機化合物(包含有機化學反應及聚合物)。
也就是丹尼爸依序讓孩子了解週期表的架構、物質的組成、如何將物質進行基本分類、複習化學反應的定義(註3)、化學反應如何進行及如何加快化學反應的進行(註4),最後才介紹各式化學反應與化學計量(註5)。
註3:在先前介紹宇宙形成的歷史時,除了提及恆星的核反應,也做了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介紹。
註4:在這裡會提到活性,國中活性表是與氧反應的能力高低,高中活性表是得失電子的能力高低。
註5:化學計量所需要的原子量、分子量與莫耳數等概念,也是在先前的講義就提及與練習,這樣孩子在濃度等相關計算知識具備的條件下再進行化學反應的介紹會更容易進入狀況。
如果有看過先前三篇文章的讀者,會發現丹尼爸在上課時習慣"承先啟後"以及"少量多次"的方式,例如第一本講義前半段提及週期表、原子結構、原(分)子量、莫耳數等概念,第一本講義後半段會用濃度的介紹去複習前面教過的原(分)子量、莫耳數等基本概念,第三本講義講解化學反應(註6)時在最後的化學計量就可以將各個觀念再度結合應用。
註6:第二本講義是聲音、光與熱
下次再繼續分享我如何打破其他章節,將其融合貫穿。
打破既有限制是培養思考能力的第一步
大家一起來討論,讓孩子們可以學的更快學的更好吧!
專注力就是孩子的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