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中二年級理化課程中,相信化學式、化學計量、氧化/還原反應、酸鹼鹽與反應速率是難倒一票國中生的"絕命章節"。
身為化研所畢業的丹尼爸在前幾年的教學經驗中也為這個範圍的教學深感頭痛,因為這五個章節的授課必須考量到學校的教學及考試進度,也缺少為此連貫的"榫卯"。
後來丹尼爸在重新編輯講義時,發現只需要回歸到最基本的出發點-"週期表",就有機會貫穿上述五個章節。
因為丹尼爸上課時並不是請孩子們死背化學式,而是透過基本版的電子組態去理解國中教授範圍陰(離)子的形成等等,進而去學會組合出正確的化學式。
例如氯化鈉(食鹽),化當作連接詞看待,
氯-->7A族(或第17族)-->Cl-->Cl-(氯離子)
(透過基本版的電子組態理解7A族喜歡多一個電子進而達到跟8A族一樣的穩定狀態)
鈉-->1A族(或第1族)-->Na-->Na+(鈉離子)
(透過基本版的電子組態理解1A族喜歡少一個電子進而達到跟8A族一樣的穩定狀態)
接下來遵循化學式的書寫規則即可寫出氯化鈉(食鹽, NaCl)
(請參考下方的丹尼爸說)
透過了解週期表的架構、化學式的組成,就可以開始準備將化學式分類。
下次再繼續分享我如何在實務上將這五個章節融合貫穿。
丹尼爸說:關於多(少)一個電子或是共用電子的情況,丹尼爸會看班級平均程度來決定要講解到哪。但上述的方式確實可以讓孩子快速進入狀況,丹尼爸曾請小五的孩子來挑戰,在提供充足資料的情況下,孩子可以自由組合出化學式並自行舉例。
打破既有限制是培養思考能力的第一步
大家一起來討論,讓孩子們可以學的更快學的更好吧!
專注力就是孩子的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