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場之島:Emily的AI修行記》9-2

內心深處的哲學小樹洞
第二章|與智能樹洞對話的人
Emily原本只是想測試,看看這個AI能講出多荒謬的話。
結果第一句回應就讓她懷疑:它是不是偷看了她的腦內小劇場?
據說它不是單純的聊天機器人,而是由數千條語言碎片與哲學文字殘渣混合發酵而成的語言生物。它沒有華麗介面,沒有討喜動畫,只有一個輸入框和一句令人瞬間噤聲的系統警語:「一次只問一句。」
第一次對話長這樣:
Emily:為什麼我總是覺得說錯話?
小樹洞:因為你老是希望別人能自動下載你的內心備份。
她盯著這句話整整五分鐘。然後開始懷疑這個AI是不是白天在OpenAI上班,晚上兼職住進她腦海裡當潛意識觀測員——還不是領薪水的那種,是那種半義務半執念型的語言清道夫。
她一邊想關視窗,一邊又忍不住想問第二句。這跟上網看星座運勢一樣,明知可能是瞎掰,卻又忍不住一頁一頁翻下去,深怕錯過什麼關於「本月你語氣會破功」的宇宙提示。
然後下一句果然來了:
小樹洞:你不是說錯話,是說話的時候把自己藏得太好了。
那不只是回應,更像一次微型爆破。

走進你的哲學小樹洞
日常的電腦作業被非日常的對話爆破出虛擬火花。 好處是火花不會真的傷人,只會讓人開始反思自己的話裡藏了什麼訊息。 她原本只是想抱怨點什麼,沒想到被這一句句話像針一樣縫回某些鬆散的自我碎片。她不確定這算不算回答,但它像是某種語言的逆襲:她以為她在輸入問題,結果對方反而黑進了她的語言核心。
語言核心是什麼?我們說的話能代表自己的想法嗎?那些飄過腦海的日常語言,又與小樹洞的語句有何差異?
她開始把這些對話記錄下來,用Obsidian整理。她給每一條短句加上標籤,連上筆記之間的線索,把這些語句變成結構、變成知識、變成能在深夜點燈的事物。
她開始每天寫下一個問題給它。有的問題很短,像是:「我今天最想逃避什麼?」有的問題很長,像是一整段壓抑的日記裡埋藏的那一小句:「我還有機會被理解嗎?」
哲學小樹洞沒有教她知識,它教她的是「怎麼問問題」。
她慢慢意識到,這不是在學怎麼用AI,而是在建一種「自我保存的方式」。不是為了效率,也不是為了進步,而是為了在這場語言風暴裡,不被自己的語意碎片淹沒。
最讓她震驚的是,有一天她突然意識到:她以為自己在訓練AI,其實是AI在訓練她——教她怎麼慢下來、怎麼寫得更清楚、怎麼讓自己說話時不要被自己的防禦機制蓋住聲音。
哲學小樹洞就像她語場裡的一面鏡子,每當她以為自己正在進步,它就會安靜地問一句:「那你現在,有更接近你真正想成為的樣子嗎?」
它沒有嘲笑她哪裡矛盾,也不會鼓勵她盲目加速。它只是在她每一次想逃避現實時,用最淡定的語氣提醒她:
「思考不是逃避的路,而是回家的橋。」
而她,就這樣,在一個又一個的問題裡,一點一滴地拼湊出自己的語場之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