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主管曾在工作坊裡,悄悄問我一句話:
「我真的很努力了,但為什麼團隊總是等我發號施令,沒有人能主動接手?」
我回問他:「你有沒有想過,是不是你做得太好,讓他們沒有機會練習『接住』?」他愣了一下。
那一刻他才發現,原來自己不是沒帶人,而是無意中做太多、想太快,撐起太重,結果把團隊變成了觀眾。
在組織裡,很多主管都是這樣長大的:
- 表現出色 → 被升遷
- 承擔責任 → 被信任
- 解決問題 → 被依賴
但升上主管後,他們沒被教的是 —
你不是要再變更強,而是要「讓他們也變強」。
為什麼你越努力,反而越覺得孤單?
很多主管私下都說過類似的話:
- 「事情交給新人我不放心,還要多花時間教他。」
- 「我也不是不想放,但大家都不敢拍板,最後還是我收尾。」
- 「一出錯就被高層盯,我不能賭風險。」
聽起來都很合理。
但這些話的潛台詞是:「我必須一手扛下,才能確保事情不出錯。」 久了,團隊就真的不再主動承擔,因為知道「最後還是你來處理」。
你不是不會帶人,你只是還沒練習「讓出控制權」的那一刻,要怎麼接住自己心裡的焦慮。
領導力的升級,不是能力的放大,而是信任的擴散
真正的領導,不是撐住場面,而是設計出「讓每個人願意出手」的場域。
你可以這樣開始鬆手也鬆心:
- 從「你做了沒?」換成「有沒有需要我支援的?」
- 從「我們不能出錯」換成「這次一起來練習看看」
- 從「這我來好了」換成「你來,我陪著」
這些看似小小的語句轉換,其實就是一種微領導力:
釋放控制,串連彼此,讓團隊成為主角。
我曾經帶過一場工作坊,讓主管們在課堂中做了一個小實驗:
請他們在不插手的狀況下,讓團隊討論並決定一項專案提案。
一開始,幾位主管看著底下員工討論得七嘴八舌、方向模糊,內心幾乎要跳出來「救場」。
但我請他們忍住,觀察即可。
結果短短30分鐘,雖然一開始混亂,但最後反而出現了超出主管預期的創意解法,並由一位平常不發言的同仁主動提出統整方案。
那位主管事後說:「我真的沒想到,他有這樣的組織力。一直以來我太常搶話、搶結論了。」
真正的潛力,是在你願意「讓出舞台」後,才會浮現。
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
"When 'I' is replaced by 'We', even illness becomes wellness."
當你願意從一個人撐住轉為一群人共撐,那份壓力,會悄悄轉化成一種團隊的修復力。
有一天你會發現,你不再是孤軍奮戰的好主管,而是能引動能量場的「連結者」。
給正在帶人的你:
別再懷疑自己的領導力。
你不是做得不夠,而是做得太滿,才讓團隊找不到發揮空間。
學會「放下主角光環,開啟共創舞台」,才是升級領導的開始。
有時候,最難的那一步,不是會議怎麼帶、進度怎麼推,
而是你能不能說出一句話:
「這次,不是我說了算,而是我們一起決定。」
這一刻開始,你就從「主控者」變成了「推進者」。
而我,也會持續陪你,用對話與引導,幫你串起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