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遷不是不提拔就等於不欣賞。
在許多企業裡,帶人的是主管,決定升遷的卻是他人;欣賞是事實,但不代表擁有話語權。 這篇文章寫給那些「想挺人,卻提不了人」的主管,愛蜜莉想告訴你:「你不是無能,而是被困在制度縫隙裡的夾心人。 你仍然能用三個方法,為部屬打開另一扇門,讓支持不再只是說說而已。」
主管的難,不在於不想做,而是做不了
職場中,有一類主管經常處於尷尬的角色位置。他看見部屬的努力,也願意扶持成長,但當他試圖為對方爭取升遷、加薪、甚至更多舞台時,卻被制度、偏好、甚至一句「高層不喜歡」無聲攔截。
這樣的情況,不少主管面對過。
表面上看起來是他不夠力、沒站在部屬那邊,
但其實他也曾經試過,只是被迫退場,只能默默承擔,什麼都不能說。
組織中的「權責落差」:願意提拔的人,未必有決定權
許多企業提拔制度存在這樣的結構性矛盾:
帶人的是基層或中階主管,但決定人選的是跨層高層或人資長官。
這中間缺乏的是:對主管專業觀察的信任;
而對員工來說,看到的是:「你不是說欣賞我嗎?為什麼沒行動?」
於是,主管變成了「說了不算的人」,員工則成了「一直被期待卻從未被兌現的人」。
員工不解,主管難言:這是一場雙向沉默
從員工的角度來看:
- 我做得那麼多,你不是看見了嗎?
- 為什麼別人升了,我卻沒被提名?
- 難道我還不夠努力?
而主管的內心可能是:
- 我其實提過你,只是沒過。
- 我不能明說,因為那會傷你士氣,也讓我看起來沒用。
- 我也不甘心,但我還要留住你……
這不是誰對誰錯,而是一場「制度話語權 × 情感承載力 × 溝通落差」的交叉地帶。
當主管無法挺人,還能怎麼做?
當你明明願意支持員工、卻無法為他打開下一扇門時,不代表你就束手無策。
以下三個方式,是面對「沒權但有心」情境的替代策略:
1. 將欣賞轉化為「具體可見」的回饋與記錄
即使無法提拔,也要讓對方知道他被看見。你可以:
- 在例行會議中,公開指出對方近期貢獻
- 主動推薦對方參與跨部門任務、曝光場合
- 寫入績效評核的開放欄,留下「未來可晉升潛力」紀錄
Key:協助員工在「被看見的歷程」中,持續建立自信與可見度。
2. 坦誠但不揭傷口,讓對話建立信任而非打擊期待
你可以這樣說:
「我一直在留意你的表現,也知道你在某些任務上的突破。公司目前的人力安排還有許多考量,我會持續找適合的歷練機會讓你更容易被看見,也希望你給我多一點時間。」
Key:這不是畫餅,而是開啟「信任協議」的過程。
3. 向上管理不是私下爭取,而是策略性鋪陳
- 提升被提拔者在跨部門的支持力
- 利用數據與專案成果佐證其領導潛力
- 誘導高層「先參與合作」而非「直接拍板」
Key:升遷是一場影響力的疊加過程,而主管可以是引導策略的起點。
不是每個主管都能給你升遷,但好主管會努力給你機會
管理者的責任,不一定是掌握所有資源,而是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還能為部屬打開一條可能的路。
被看見,不該只靠運氣;被提拔,也不該全靠主管「說得動誰」。
如果你是那個「願意挺人,卻不一定能提人」的主管,請記得:你不是無能,而是仍然有人性的你。
你說不出口的沮喪、你靜靜承擔的失望,都會在未來某天被對方記得:當他知道你從來沒有放棄過他。
主管給自己的三個提問|當你想挺人卻力有未逮時:
- 在我目前的權限範圍內,我還能替他多做哪一步?
(不是升遷本身,而是更被看見、更有歷練機會) - 我是否曾讓對方明確知道:他值得被提拔?
(別讓欣賞變成未被說出口的肯定) - 除了替他說話,我有沒有幫他「讓更多人看見」?
(升遷是影響力的疊加,我能否創造連結與舞台?)
員工給自己的三個提問|當你努力卻遲遲未被提名:
- 我是否清楚表達過自己想被提拔的意願與準備?
(不是等主管主動,而是主動讓主管知道) - 除了努力完成任務,我有沒有經營「他人對我表現的理解」?
(影響提拔的從來不只是努力,而是努力被看見) - 我能否辨識主管的難處?我可以怎麼用行動支持他挺我?
(讓主管挺你,也是一場策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