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一位女孩每天要負責餵三歲的么妹吃飯,這位么妹很愛問為什麼,讓身為姊姊的她很傷腦筋。每到餵飯時間,么妹就問,「為什麼要吃飯?」姊姊回答,因為吃飯才會長大。么妹再問,「為什麼要長大?」姊姊說,長大才能賺錢。么妹又問,「為什麼要賺錢?」姊姊再答,賺錢可以買東西吃。么妹繼續問,「為什麼要買東西吃?」這位姊姊突然停頓了,她陷入沉思,原來每個人花那麼多精神力氣長大,竟然只是為了吃飯。
婚後的幼秀跟先生搬到楠梓加工區,先生負責上班養家,幼秀顧四個孩子,等孩子上學後,她就四處打零工,做過的工作上百種,有人叫工,她就去,從不挑工作。幼秀說,「那時候一個人的薪水要養四個孩子,每個都要栽培,還要付房租,我尪一個月一千八百元,薪水袋連拆開都沒有就直接給我了,沒有同心付出,這個家要怎麼扛起來。」當孩子長大獨立,幼秀放下對金錢的追求,做志工去了,那一年她五十歲。從五十歲做到七十六歲,幼秀說,打拼一世人是為了小孩,孩子大了責任已了,若還要繼續想不開,還想要給孫子留什麼,那就太為難自己、太對不起自己了。
年輕時的阿福工作不順,二十七歲那年經朋友介紹決定去市場賣菜,一賣就是三十年。賣菜的工作雖然辛苦,卻也讓他養活全家,阿福不擅言詞,說話總是辭不達意,他知道自己的缺點,為了不得罪他人,總是用笑容回應。憨厚的阿福,在人稱武市的「市場江湖」混飯吃,難免受欺負,那些惡言惡語壓在阿福心中無處發洩,人也變得抑鬱更加沉默。有一年,阿福認識一名善知識,在善知識牽引下加入讀書會,當他讀到「知足、感恩、解善、包容」,他便豁然開朗了。
阿福終於明白有些人生活不如意,必須藉由壓榨別人、取笑別人來填補自己坑坑疤疤的日子,這樣子的人其實是不幸是辛苦的。阿福頓悟之後不再抑鬱難過,他感恩自己的生活,感謝太太女兒的支持,因為感恩,所以能回過頭來善解那些不如意的人。兒女長大後,阿福把工作擺第二,志工擺第一,對阿福而言,不用再為三餐拼死拼活,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資源回收是阿福的強項,他在市場工作,收拾塑膠袋紙箱是舉手之勞,阿福每個星期都會開車定點載回收,對不擅言詞的阿福來說,付出無所求,廣結善緣是自己最想做的事,也是對自己的祝福。
老智者說,人來世間一趟就是為了剪不斷、理還亂的種種恩怨情仇,有恩報恩,有仇報仇,這些統稱為「酬業」。酬業是必然,無法閃避,所以酬業之餘要積極造福,努力廣結善緣,這些叫「修行」,才能在恩怨了結之後重新建立自己的福報系統,否則就是享福耗福,福盡悲來,人生來去一場空。就像幼秀和阿福,一生為子女為家庭,所幸晚年聞法入心,知道要為自己籌建一幢富足的心靈殿堂,讓自己的心有一個依止處,來生擁有福慧雙修的好福氣。
#福慧雙修
#為自己植福
#兒孫自有兒孫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