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為什麼,我一直不太會哭。
從小到大,無論是考試失利、友情破裂,甚至與家人爭吵,我會生氣但幾乎不會哭。
直到有人問我,我自己也覺得奇怪:為什麼我不會哭?
傷心、難過、委屈,不是都會哭嗎?
我曾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情感缺失,是不是少了某種「共鳴的能力」。
直到——那一年。
那是一段混沌不明的日子,生活像一團被扯碎的線,斷裂、打結、混亂。
無論是身體還是心靈,我都受了很重的傷。
我想撐住,卻一直在潰堤。
我無法控制自己的眼淚。不是哭號,而是靜靜地流淚,像洩洪一樣,止不住。
我看著手機裡一則平凡的新聞、一張無關痛癢的圖片,甚至只是一句路人的對話,我都能紅了眼眶。
我知道我崩塌了。
後來我才慢慢意識到,我的眼淚,也許是因為以前經歷太少。
以前我以為「感同身受」是一種想像力的延伸,但原來,那是必須經歷過某種疼痛,才會生出的能力。
從那以後,我對很多事都開始有了不同的感受。
街上走路跌倒的小孩、坐在超商角落的流浪者、影劇中被誤解的角色……我能理解他們的孤單,能體諒那種想哭卻不能哭的沉默。
我甚至會因為一句歌詞而心酸,會因為某個畫面就想躲起來喘口氣。
這樣的轉變,是好事嗎?
我不知道。
有時候我會想念那個「比較鈍感」的自己。
那個不輕易掉淚、不輕易受傷的我。
那樣的我,看起來好像很幸福,單純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