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自己是樂觀主義者,還是悲觀主義者?」
深夜時這個問題突然其來冒出,像是一束光,照進腦海深處。
我思考了很久。不是因為不知道答案,而是因為我太知道——我一直在光與影之間徘徊,從未真正屬於任何一方。
⸺ 01|我們以為那是性格,其實是世界觀
我們常用「他很樂觀」或「她太悲觀」來定義別人,好像人在出生時就注定走向其中一條路。但我越來越覺得,這不只是個性,更像是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
樂觀者相信明天會好,即使今天混亂;悲觀者則習慣準備最壞的打算,即使心裡偷偷希望奇蹟發生。
有時候我很陽光,對某些事懷抱滿滿期待;但更多時候,我也悄悄在內心準備一個「如果失敗了也沒關係」的避風港。
⸺ 02|我是這樣辨認自己的
我曾經試著問自己幾個問題,看清我是哪一邊:
· 面對失敗時,我會想:「我還能做什麼?」還是「果然不會成功」?
· 遇到未知時,我興奮還是焦慮?
· 對一個新認識的人,我先選擇信任,還是先設下防備?
我發現答案不總是一致,有時我在愛情裡是悲觀主義者,總為對方預留離開的空間;但在工作中,我像個現實的理想主義者,總是相信事情終究會有出口。
我不是非黑即白,我是灰。
⸺ 03|不是非得選邊站
後來我讀到一個概念叫「功能性悲觀主義」,意思是有些人會主動思考最壞情況,反而更有能力應對。而「現實樂觀主義」則是在知道問題存在的前提下,仍願意行動、願意相信。
那一刻我明白了:
悲觀,不代表我脆弱; 樂觀,也不是天真的代名詞。
它們都是我,一起構成我這個矛盾又完整的人。
⸺ 04|學著讓它們共處
我開始不再責怪自己「不夠正面」,也不強迫自己「想開點」。有時我需要一點光,讓我撐過低潮;有時我也需要一點影,提醒自己不要太快相信表面的美好。
現在的我學會和平共處。
讓樂觀給我力量,讓悲觀替我留後路。
陽光不總是屬於我,但我學會了在陰影中找到柔和的亮。
這不叫成長,而是選擇:選擇怎麼和自己好好活著。
✦ 你呢?
你覺得你是哪一種?
還是其實,你也像我一樣,走在灰色地帶,在光與影之間練習著活下去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