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基層割據為什麼無法穩定存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一、台灣當前的政治狀況

目前的執政黨民進黨,根據黨綱,他們在立場上實際上屬於中間偏左,但實務上,他們已經與國民黨那樣的利益共生型政黨無異,對外雖然維持台灣本位,然而難以在美國體系之中得到穩定的重視與定位,對內台灣人民的痛苦感已經日漸升高,且黨內派系林立,除非派系共同妥協,否則難有統一意見,自圓山大飯店走出的第一個中間偏左黨外政黨,在半路中被台灣的人情式資本社會帶到了資本的一方,奪走了有理想有抱負且願意改革的革命人士的領導權,依然在用舊有的人情式資本社會治理台灣,沒有得到絲毫政治上經濟上的改變。

國民黨自李登輝為權為勢擁抱黑金後,經歷了許多次的路線分歧與競爭,先是「我們要不要李登輝」到「我們應該怎麼定義李登輝」,到今天的「如果民進黨代表台灣,我們應該代表什麼?」實際上國民黨內部從未有過共識,他們的利益共生自大陸時期便其來有自,他們妥協了一個路線,就會有下一個路線讓他們妥協,故只要有新的,不論什麼方向的路線分裂的狀況存在,各派人馬就無論如何不能妥協,所有妥協都是暫時的。今天的暫時的妥協,即醖釀著明天的更大的爭論,所以國民黨永遠只能在別人的主旋律中搶副歌,他們沒有未來,只有回憶。

而縱觀台灣的歷史,第三勢力往往都是曇花一現,這不只是民眾黨的課題,也是台灣人民的課題,一切理念想法都是假大空,關鍵是在政治環境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完整定位並且能夠穩定,親民黨犯了冒進擴張的錯,遂導致國親聯盟中的親民黨籍立委有的淡出,有的加入國民黨,宋楚瑜自己則活在2000年聲勢最高點的過去中,而民眾黨同樣犯了冒進擴張的錯,只是形式不一樣,藍白合不只是教科書級別的公關災難,同時也是在重走親民黨的老路,柯文哲除了自己的爭議需要思考以外,民眾黨也必須思考自己的定位問題:是獨立的關鍵少數,還是國民黨的小弟?

台灣現在迫切需要的不是下一個曇花一現的第三勢力,而是一個能真正代表人民群眾的第一勢力,民進黨背離了他們定下的路線,國民黨從來沒有一個真正的路線,親民黨來不及穩定,民眾黨重走了親民黨的老路,而這個代表人民群眾的第一勢力必須由人民群眾自己發起,但人民群眾必須堅決地執行自己的領導權,否則只會再次被資產階級奪取了領導權,以人情式資本主義代替人民群眾,資產階級當前乃遭遇到暫時的失敗,而人民群眾仍然尚未站出來割據立法院,這是當前台灣政治狀況中最迫切的。

二、群眾第一勢力為何難以形成?

台灣之內,若要出現一個真正由基層群眾發起、代表人民利益、並能夠長期存在並逐步擴張的第一勢力,其困難程度,不下於在白色政權包圍中建立紅色政權。這種困難,並非來自天災地變,而是來自現實社會的結構性因素。若不能對這些因素有清楚認識,便容易在每一次第三勢力的幻滅中陷入悲觀主義,誤以為群眾永遠無力,民主永遠被背叛。

第一,群眾第一勢力難以誕生於經濟高度依賴資本體系的島嶼社會中,而必然只能孕育於制度信任崩潰、社會裂縫逐步擴大的半民主體制中。台灣政治體制雖非一黨專政,實則為「兩黨資本主義」所壟斷。政黨不是代表階級,而是代表派系,選舉不是改變體制,而是延續現狀。在此情勢下,人民對於政治已逐步麻木。民進黨與國民黨雖口號不同,治理手段卻無異。人民在選票之中找不到方向,只能在派系更迭中度日。這種社會沒有真正的「群眾政治空間」,自然也就無法為第一勢力提供發芽的土壤。

第二,真正代表人民的第一勢力,不會出現在從未經歷過實質民眾動員的城市、或從未組織過自下而上抵抗力量的社區。它只能出現在那些曾經歷過群眾抗爭、勞工運動、學生運動、社會運動的地方——那裡曾經有過人民的怒吼,雖然如今沉寂,但革命的記憶依然潛伏其中。若這些歷史經驗未能被組織起來,若這些地方只剩下學院與智庫,卻沒有底層的實踐,那麼任何想要自稱「群眾代表」的勢力,都只能是幻想中的幽靈。

第三,群眾第一勢力能否長久存在,取決於整體社會是否仍處於動盪與變動之中。若大多數人民雖不滿,卻仍能忍受;雖感痛苦,卻不願行動;那麼第一勢力的火種再亮,也會被悄然掐滅。只有當制度的合法性遭到廣泛質疑、資本的霸權開始動搖、人民的忍耐走向極限時,第一勢力才有從點狀走向面狀的可能。否則,第三勢力終將被邊緣化,人民終將重回舊勢力懷抱。

第四,沒有組織起來的人民,只是群眾,而不是力量。若缺乏真正擁有政治策略與實踐能力的群眾組織,沒有基層幹部的訓練、沒有資源的統籌、沒有連結地方的網絡,則無論再激進的口號,都無法改變什麼。今日台灣的政黨多如繁星,但能真正深入群眾、與底層勞動者一起生活與鬥爭的,又有幾個?缺乏基層組織,第一勢力只能成為網路泡沫,口號再響,也無落地之地。

第五,群眾第一勢力的核心,在於領導者是否真正站在人民立場,並能夠實事求是地制定策,台灣不是缺少反對聲音,而是缺少願意實際投入、放棄學院語言、真正了解基層運作的人,許多「進步政治人物」與其說是在做運動,不如說是在做品牌;與其說是在組織群眾,不如說是在累積聲量,這些人一旦嘗到資本與體制的甜頭,便輕易被招安,真正的第一勢力必須要有意識、有鬥志、有組織、有實力,也就是說,要有一支具有戰略眼光、與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的政治核心。

因此,群眾第一勢力之所以難以形成,並非人民不願站出來,而是:

  • 結構不允許
  • 土壤未成熟
  • 運動無延續
  • 組織未建立
  • 領導不可靠

這五個條件未被解決,則第一勢力永遠只是幻影。倘若未來有一天,這些條件逐一成熟,那麼台灣的政治將不再由兩黨資本所壟斷,而會真正迎來屬於人民的政權與時代。

三、群眾的割據為何無法成形?

政黨間的割據,有時會削弱大黨對政治的影響力,所以,偶爾能有一些小政黨竄出頭來,但是這種削弱不是常有且持久的,每當影響力未被削弱或是影響力逐漸回暖時,那大的政黨就會欺壓小的政黨,將這些小政黨扼殺在搖籃之中。

群眾雖然能偶爾在政黨之間的縫隙中找到一點發聲空間,但這從來不是靠自己的力量建立的割據,而是大黨矛盾中的副產品,在階級社會中,一切屬於群眾的割據,若無堅實的政治主體、清晰的群眾組織和武裝的鬥爭手段,便只能是短暫的喘息。

大黨之間的鬥爭,會在局部地區讓位於小黨的暫時生存,但這種生存,從來不是出於尊重,而是策略性的利用與容忍,待到主流格局重新穩定,這些小黨便在一夜之間被掃除殆盡,然而我們並沒有認識到這些,因此所謂的群眾第一勢力走不出台北,也走不出空想,群眾會失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為分頭冒進,還沒組織起來就妄想權力,其他人有的想要自己好過一點,有的想要拉別人一起不好過,這種破碎的處境知道現在也還沒有挽救回來。

事實上,如同我提到過的,一切理念想法都是假大空,不論是任何一方,都萬萬要切記:不論是妥協的結果,還是民主決定出來的結果,只要落入了學院主義與理論潔癖的框架之中,結果就會是離群眾越來越遠,最後將主動權親手交到人情式資本主義階級的手裡。

然而群眾割據的希望,從未真正熄滅。只要組織起來,認清敵人,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學院主義與人情主義,走向實踐,奪回自己的主體地位,群眾第一勢力必然會誕生於這片土地之上。

四、割據區的群眾組織地位在全台的位置

前面雖然提了這麼多的「台灣需要群眾第一勢力」,但有意思的是,台灣並不缺乏群眾組織,從工會、勞權團體、學生社團、基層協會,到本土性社運團體,過去四十年來,這些組織曾經在黨外運動、工運街頭、反核、反服貿、反黑箱之中奮力一搏。然而在政權交替、多數派輪替、社會趨向冷感與碎片化的當下,這些群眾組織多已失去割據性與群眾動員能力,從全台政治格局觀之,不過是幾塊沉默的孤島,一旦沒有媒體聲量、資源挹注或選舉算計,便迅速沉寂。

這些組織之所以不能稱為真正的「群眾割據區」,不是因為他們不努力,而是因為他們沒有掌握三種核心:地盤、組織、武裝。這裡的「武裝」並不單指軍事手段,而是一切抵抗的可能手段之總和,包括議會手段、法律訴訟、街頭運動、輿論主導與文化滲透。缺乏這些,割據區不過是無牙的猛獸、無根的樹葉。

我們應該要問的是:這些群眾組織,究竟站在哪一邊?是仍在擔任主流政黨的外圍工具,成為合法反對者的陪襯?還是真正能夠凝聚一地之群眾,為人民建立屬於自己的治理區域?當大黨盤據中央、派系掌控地方,所有群眾組織若不能「守一地,立一旗,結一群,練一法」,便無從在全台政局中嶄露鋒芒。

割據區的價值,不在於它有多大,而在於它是否能自立、自主、自強。今日台灣,真正具備群眾割據潛力的地區,寥寥無幾;新竹有科技工人,但缺組織;中南部有宗教動員,但缺意識;北部有青年熱血,但缺長期實踐。這些條件若不能整合,便無從形成「全台地圖上的紅點」。

在這樣的條件下,若有一地的人民能夠組建自己的自治系統、群眾機構與自我動員體系,即使只是社區層級、鄉鎮基礎,那都不應輕視。因為歷史的火種,常常誕生於被忽視的一角。

五、經濟問題:台灣資本主義下的人民經濟困局

台灣自稱是自由民主的國家,實則不過是美式資本主義主導下的亞太橋頭堡;名義上採取了許多社會福利政策,實際上只是拿幾粒糖果堵住人民的嘴,掩蓋資本主義體制的全面擴張與貧富懸殊的急速惡化。

我們要正確認識台灣的政經結構,它不是資本主義的純粹模式,也不是社會主義的真正實踐,它是三民主義下的畸形體制,是在國民黨權威與美國勢力干預下拼湊出來的「怪胎」。孫中山曾言要「節制資本」,但節制的不是壟斷財閥,而是小本經營的攤販;調控的不是財團土地,而是工人微薄的薪資。三民主義成了一台用社會主義包裝、卻用資本邏輯運轉的拼裝車,開得越久,故障越多,最後連人民也被當成了車上的耗材。

資本控制的不只是市場,它控制的是租金,是工資,是學貸,是保費,是每天購買日用品,為生活所苦的那一聲嘆息。我們的生活成本高得驚人,但工資凍得如死水。錢不是不夠,是被少數財團用「經濟成長」的名義吞進肚子裡。經濟成長與人民有什麼關聯?台積電創歷史新高,群眾的生活卻沒有改變。

經濟政策從來不只是數字與統計,它是誰活得下去、誰被壓死的分水嶺。那些住在帝寶、吃著牛排、領著股息的資產階級們,從未真正見過勞工的早餐。他們的經濟繁榮,是我們的疲憊日常。他們的 GDP,是我們凌晨三點還站在速食店洗地板。

在這種制度之下,人民的經濟困局不是技術問題,而是階級問題;不是經濟循環出了問題,而是政經結構本身就是一場「剝削的循環」。在這樣的循環裡,群眾即使努力工作、嚴守規則,最後也只能換來被迫加班、買不起房、養不起孩的命運。

所以我們要問:經濟為誰而發展?政策為誰而設計?人民的生活,是否還能靠選票換來希望?我們回答:不能。唯有重新奪回經濟主導權,重建以人民需求為核心的經濟制度,才能終結這場資本主義包裹下的制度陷阱。否則,無論哪個政黨上台,結果都只有一個——人民越來越窮,財團越來越富。

六、群眾軍事化的可能與不可能

台灣的群眾陷入了中華文明的通病,即「內鬥內行,外鬥外行」,這不是一種道德缺陷,而是一種歷史產物,是數千年皇權文化與宗族秩序所鍛造出來的習性。在外患臨頭時,群眾往往沉默、麻木、分裂;在內部糾葛中,卻能爭得你死我活。這種「對強者服從、對同類鬥爭」的文化,使得軍事化的群眾運動難以在台灣形成穩固的基礎。

群眾軍事化的第一個條件,是要有「敵我認識」的清晰界線。然而在當前的台灣社會,敵我意識被刻意模糊。群眾不認為自己是被壓迫者,反而常常認為壓迫來自「不夠努力的同儕」、來自「搶資源的外來者」、來自「社會的不公而非制度的不義」。這種錯位的仇恨,使得群眾不向上對抗,而向側面互害。

第二,軍事化的群眾,必須有組織、有紀律、有明確的鬥爭目標。但台灣的群眾運動,往往陷於兩種極端:一是無組織、無紀律的情緒發洩,二是高度精緻化、學術化、官僚化的非政府組織,失去了動員性,也斷絕了鬥爭性。學生會、工會、市民團體等,若非被官方吸納,就是被群眾自己冷落。他們「有名無實」,只是空洞的招牌,無法成為鬥爭的骨幹。

第三,軍事化還需要「敵人可見」。而當今的壓迫不是軍隊入城,不是坦克壓街,而是看不見的勞動剝削、社會降級、精神崩壞。這種壓迫無聲無形,無法指認,無從抵抗。群眾沒有被逼到絕路,但也無路可走,於是陷入一種「動員不來、反抗不起」的長期遲鈍狀態。

台灣的軍事化群眾運動,可能出現在一種特定的條件之下:當社會矛盾清晰化、壓迫具象化、組織制度化、鬥爭正當化,那麼群眾才有可能從麻木中覺醒,從沉默中行動。然而在此之前,若無革命的理論啟蒙與組織塑造,軍事化只是空談。

因此,我們今日談「軍事化」,不是鼓吹暴力,而是主張鬥爭的紀律化、行動的組織化、敵我界線的明確化。在這樣的局勢中,如果群眾不能從夾縫中產生堅定的組織,如果還迷信大黨的妥協與善意,那麼群眾第一勢力就不會自然誕生,而只能在一次又一次的政治灰燼中重來,只有如此,群眾才可能從自相殘殺中走出,向著真正的鬥爭方向邁進。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濁流中的陽光
0會員
10內容數
濁流中屹立不搖的草,普通人類生命的寫照 嗯,頭像是自己畫的
濁流中的陽光的其他內容
2025/07/02
很多時候,阻撓改革、阻撓革命的,不是資產階級這類既得利益者,而是人民自己。
2025/07/02
很多時候,阻撓改革、阻撓革命的,不是資產階級這類既得利益者,而是人民自己。
2025/07/01
要想革命,必須先清楚要做什麼事,要組織什麼人,我們不可能一開始就組織有錢的,有勢的人,但也不能盲目的組織表面上的窮人,直接認為他們會與我們同陣線,所以,我們必須把台灣當前社會的階級分類出來,不單單是為了革命,也是為了知道當遇到一個陌生的朋友的時候,應該用哪一種語言溝通,用哪一種階級的方式組織他。
2025/07/01
要想革命,必須先清楚要做什麼事,要組織什麼人,我們不可能一開始就組織有錢的,有勢的人,但也不能盲目的組織表面上的窮人,直接認為他們會與我們同陣線,所以,我們必須把台灣當前社會的階級分類出來,不單單是為了革命,也是為了知道當遇到一個陌生的朋友的時候,應該用哪一種語言溝通,用哪一種階級的方式組織他。
2025/06/29
他說:「無產階級要覺醒,要站起來。」 我說:「那我站起來之前也要找清潔啊。」 他說:「我們的目標是打破這種體制。」 我說:「那等我清潔完吧,我還要生活。」
2025/06/29
他說:「無產階級要覺醒,要站起來。」 我說:「那我站起來之前也要找清潔啊。」 他說:「我們的目標是打破這種體制。」 我說:「那等我清潔完吧,我還要生活。」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看到這類人一直強調「台灣」真的無語,中華民國本來就是一個國家!
Thumbnail
看到這類人一直強調「台灣」真的無語,中華民國本來就是一個國家!
Thumbnail
反送中與台灣所面臨的中國威脅:現狀是在歷史不斷交織出來的因果所呈現一個個沉痛的問題: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境外勢力威脅抑或是我們本身存在著的認同危機,是否我們必須以次等身分存於國際社會,亦是我們能以台灣/中華民國這個國家相互依存?
Thumbnail
反送中與台灣所面臨的中國威脅:現狀是在歷史不斷交織出來的因果所呈現一個個沉痛的問題: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境外勢力威脅抑或是我們本身存在著的認同危機,是否我們必須以次等身分存於國際社會,亦是我們能以台灣/中華民國這個國家相互依存?
Thumbnail
也談選舉——憂民仁愛政治之民主素質的可能
Thumbnail
也談選舉——憂民仁愛政治之民主素質的可能
Thumbnail
中國共產黨統戰手段威脅全球民主,以各種手段使人民對民主失去信心。身處最前線民主堡壘的台灣,應該如何面對中共介選的可怕手段?
Thumbnail
中國共產黨統戰手段威脅全球民主,以各種手段使人民對民主失去信心。身處最前線民主堡壘的台灣,應該如何面對中共介選的可怕手段?
Thumbnail
一黨之勝負,不等於一國之成敗,這是現代民主體制精要所在。
Thumbnail
一黨之勝負,不等於一國之成敗,這是現代民主體制精要所在。
Thumbnail
長老教會總會議長彭志鴻:「樂見是由台灣本土政黨來執政,就國民、民眾、民進三黨」。這三黨,是因台灣公民的投票而得以存在,所以才會有台灣主體性已被全世界看見並認同。 選舉落幕 長老教會總會議長彭志鴻提醒對民主制度信任   台灣教會公報 2024011
Thumbnail
長老教會總會議長彭志鴻:「樂見是由台灣本土政黨來執政,就國民、民眾、民進三黨」。這三黨,是因台灣公民的投票而得以存在,所以才會有台灣主體性已被全世界看見並認同。 選舉落幕 長老教會總會議長彭志鴻提醒對民主制度信任   台灣教會公報 2024011
Thumbnail
百姓總是對時局不滿,而公民做出積極的行動。 昨晚的自訓團,來了英法兩國的媒體採訪,團長說明了我們的運作以及面對中共威脅的自我防衛意志,讓外媒知道台灣有這樣的聲音與行動很重要。結束後夥伴們在寒夜中站了一會兒,相互取暖心頭卻仍難掩不安,再三天,台灣的命運又將再次被自己或被別的我們所決定。
Thumbnail
百姓總是對時局不滿,而公民做出積極的行動。 昨晚的自訓團,來了英法兩國的媒體採訪,團長說明了我們的運作以及面對中共威脅的自我防衛意志,讓外媒知道台灣有這樣的聲音與行動很重要。結束後夥伴們在寒夜中站了一會兒,相互取暖心頭卻仍難掩不安,再三天,台灣的命運又將再次被自己或被別的我們所決定。
Thumbnail
2024總統大選在即,在野陣營的候選人紛紛喊出「政黨輪替」「下架民進黨」⋯⋯等口號,認為台灣需要再經歷一次政黨輪替,需要換個政府來執政。而生活在民主台灣的我們,有許多人把政黨輪替當成民主的一個正常現象,然而政黨輪替真的是民主的解方嗎?
Thumbnail
2024總統大選在即,在野陣營的候選人紛紛喊出「政黨輪替」「下架民進黨」⋯⋯等口號,認為台灣需要再經歷一次政黨輪替,需要換個政府來執政。而生活在民主台灣的我們,有許多人把政黨輪替當成民主的一個正常現象,然而政黨輪替真的是民主的解方嗎?
Thumbnail
台海源於同脈。何須質疑?掌其政,必先穩固其政權。若挾民意於政治角力, 辜負萬民仰賴;倘陷人民性命於戰端。身家不復,百姓何辜?系出同族又鬩牆於同門的大中華兒女。豈不貽笑大方?
Thumbnail
台海源於同脈。何須質疑?掌其政,必先穩固其政權。若挾民意於政治角力, 辜負萬民仰賴;倘陷人民性命於戰端。身家不復,百姓何辜?系出同族又鬩牆於同門的大中華兒女。豈不貽笑大方?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