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練習:自評
目的是為求易讀,論證不夠深刻,容易傾向稻草人論證。
筆調也顯得輕鬆甚或有些輕浮(?)
總之是個嘗試,至少願意對自己說:Nice try.
-
〈建構論的最新困境:人工智能產生的意義是意義嗎?〉副標:(...很跟得上流行)
「意義是在關係的互動中產生。」
如果只能用一句話說明建構論,那就是這句。
這也使得建構論顯得相當親民,很能被一般大眾所接受。
畢竟,一個人的自我,所認知的任何事物、任何經驗、任何可以設想到的...的「意義」,如果到了世界上「只」剩下我一個人的那個時候,「這一切又有什麼意義?」
多麼容易理解。
但其實只要稍微往前一步,或稍微瞇一下眼細看,就發現不是這麼回事。像是,很快地,隨即有人想問:「那我呢?」我的存在,有意義嗎?如果「我」沒有在關係中互動,那我有意義嗎?在關係中互動的,只能是人嗎?人與動物呢?
這些都是建構論早已面對過的攻擊,因而也可以很從容地回應:「這不是一個真理的主張,這是一種實踐姿態的表明。」意思就是,這句主張是用來說明實際世界怎麼運行的。
確實是這樣沒錯。建構論最煩絕對真理的說法。
大家都是好朋友,大家都好好活著、好好相處不好嗎?建構論是和平主義,跟所有理論和平相處,真心的。
但,這個回應有成功阻擋那些質疑攻擊嗎?更糟糕的是,人工智慧的現世,加乘了攻擊的力道。
現在疑問變成是,更容易設想、更無法推拒的:「在人與AI、AI彼此之間的互動,還產生意義嗎?」
前者或許還勉強說得通,對人有意義,還能理解。但AI之間?肯定是沒有意義的吧,沒有人的互動,意義何在?這,也沒有所謂「實踐姿態」可言:說「AI之間的互動沒有意義」是一個事實陳述,對誰都沒有妨礙。
所以!建構論被擊敗了...嗎?
也許我們該給建構論一個機會,可以試著多一些細節上的觀察。
顯然建構論所主張的「意義」是之於「人」這種智性而言,所以,沒有人參與,而只有人造的智性的互動,便無所謂意義,這合理。
但AI之間的互動,真的會沒有人的參與嗎?從現實看,勢必有人作為設定者、發動者,儘管沒有參與在過程中。
「對啊!沒有參與互動的過程,就不算數。」這看來也是合理的反駁。
不過,人在這過程中可以做的,正是觀察。正如吸著奶嘴安靜坐在嬰兒車裡的幼童,不也正是觀察著這個世界裡,其他會動的東西如何動作?可能停下來與另一個「動」物互相動作一來一往、接續地可能發出聲音...這些不都是正讓嬰兒看在眼裡,從而慢慢去理解世界如何運行的...意義?
即便是AI之間的互動,設定讓這個互動進行的,就(目前的)現實而言,只能是人。而人這麼做,一定有目的,沒有目的也是一種目的。即便沒有當下參與其中,但互動過程做一種資料、一項材料,對人也一定會有意義。正是為了獲得這個過程,才可能有這互動產生。就此來說,這互動,就產生了意義,至少對那個想要產出這個過程的人而言。
建構論是不是大有問題?對很多人來說,是。
建構論是不是還有很多需要補上的漏洞,像艘開了很多口子的船,對很多人來說,是。
不過,
平心而論,人工智能這個困境,沒有難倒建構論。而我也依舊決定先矇上眼不看其他,先沐浴在建構論的親民風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