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社群媒體上,常常被「自媒體變現」、「數位遊牧」、「一人公司月入百萬」這類的貼文轟炸。無論這些內容是否為詐騙,但這些內容的背後,似乎在傳遞一種訊息:只要變現,就能自由;只要自由,就等於成功。但或許可以問問自己:
我真的想要那樣的生活嗎?我真的適合那樣的模式嗎?或者是,到底什麼是成功?
無疑是人生的重蹈覆轍我們當然可以透過內容創作獲得收入,這本身沒有問題。問題在於,如果是因為別人都在做、看起來很成功,就一股腦往那個方向衝,可能只是無意間複製了別人的人生劇本,卻忘了打開自己那一頁。對我來說,成功應該是一種由內而外的穩定與平衡,是能夠誠實地活出自己、自在地與世界相處,而不是去迎合他人眼中的光鮮亮麗。
若只強調數位遊牧有多自由,卻不談背後的現實代價與心理壓力,那不過是營造出一幅理想化的生活藍圖。但現實往往被隱藏在濾鏡之外 - 長時間的孤獨、不穩定的生活節奏、無所依靠的漂泊感,甚至最終只是換個形式,在演算法面前打工,淪為另一種焦慮的製造機。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獨立思考才是稀缺資源
在這個人人追逐曝光與速度的時代,最難得的,也許不是流量或成名,而是一個人願意靜下來思考,並保有清晰的判斷與選擇的勇氣,不盲目跟隨趨勢,而是忠於內心,走在自己設定的路上。
真正擁有財富與底氣的人,往往不需要高調張揚
或許是成長背景的影響,我覺得衡量一個人的價值,從來不是賺了多少錢、開了什麼車,而是你是否成為一個獨立、負責、且有分寸的人,我也認為,真正有智慧與底蘊的人,往往是安靜且穩定的,而不是頻頻炫耀的那一群。
所以當我在社群上看到過度展示財富、收入、自由生活的貼文時,心裡總會浮現一個疑問:「這背後,會不會藏著某種不安?或是在用外在成就填補內在的不確定與空虛?」
同時,我慢慢意識到,許多創作者與個人品牌經營的背後,其實有不同的動力與心理模式:
- 生存型創作者: 一開始是真誠的,但逐漸發現,演算法不偏好深度與複雜。為了生存,他們開始調整形象、選擇迎合趨勢,壓抑真實的自己,只為了持續被看見
- 表演型人格: 也許從小缺乏被肯定的經驗,因此在社群中建立一個「理想化的人設」,透過曬收入、曬自由、曬成就等方式,來獲得認同與價值感
- 目標導向型經營者: 對他們而言,內容就是商品、觀眾就是流量。這樣的模式沒有對錯,但當情感與理念被抽離時,也容易讓人感受到一種「高效率卻空洞」的距離感
- 迷失的熱情者: 一開始有理想、有初衷,但長期與演算法共舞,過度消耗自己,最終成為自我壓榨的機器,忘了當初為什麼開始
在這個一切都能被「包裝」的時代,我們更需要持續探索什麼樣的創作節奏與價值觀,是真正適合自己的。
要怎麼更好地認識自己?
如果你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妨試著從以下幾個角度重新認識自己:
- 回想學生時期最討厭的事: 試著回想,學生時期你最排斥的活動是什麼?像我當時最抗拒的就是上台報告。後來才明白,這背後反映的是我更偏好「慢熟、沉澱式」的表達方式,也讓我更了解自己適合的工作節奏與合作模式
- 進行價值觀排序練習: 寫下你認為人生中最重要的 10 個價值(如:自由、安全感、成就、陪伴、創造力等),接著刪減至只剩 3 個。在這過程中,你會更清楚什麼才是你真正重視的,而不是社會或他人期望你重視的
- 高峰經驗回顧法: 回顧你人生中最有成就感或最滿足的三段經歷,並分析當時的角色、環境與行為。你會發現,哪些情境讓你真正閃閃發光、感覺到「活著」
- 向親近的朋友提問: 主動請教身邊信任的朋友:「你覺得我在什麼時候最像我自己?」這些回饋可能更客觀,也能幫你看見未曾發現的面向
- 傾聽身體的訊號: 我們的身體往往比頭腦更誠實。當你感到緊繃、焦躁或放鬆時,其實都是潛意識給你的提醒。學會察覺並理解這些感受,是培養自我覺察的起點
- 借助心理或命理工具作為輔助: 星盤、八字、人類圖這類的命理工具,與其說是預測命運,我更喜歡把它們當作「認識自己的鏡子」。它們不會決定你是誰,而是提供一個角度,幫助你看見自己的內在慣性與潛在可能
推薦一本書:《發現你的天職》
如果你想更深入思考「我到底要什麼樣的人生」,我推薦《發現你的天職》這本書。它不是那種叫你立刻跳槽的書,而是一步步引導你回顧過去的經驗、釐清價值觀,然後慢慢拼湊出適合你自己的職涯方向,我也會在之後的文章介紹這本書的內容。
結語
這篇文章不是否定創作、也不反對變現。而是想說,在這個充滿聲音的世界裡,大家可以選擇走一條屬於自己的路。不必隨波逐流,不必過度比較,更不需要把他人的成功,變成自己的人生標準。因為每個人對「成功」的定義,都應該是獨一無二的。願你能在這個喧囂的世界中,聽見自己真正想說的話,找到你渴望過的生活,並且,好好成為那個值得你用心經營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