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能量守恆中的「角色輪替、感受互換」
理論物理學家理察.費曼說:「所有物理定律,都遵守著相同的守恆定理」。對物理學家而言,「守恆定理」的意思是:你可以在某一個時刻計算得到某個數值,隨著大自然進行它的眾多變化之後,如果你再次計算這個數量,它會和先前完全相同,也就是說這個數目不會改變。
能量守恆就是一個例子,你可以依據一些規則去計算出這個數量,而無論發生什麼事,你總是得到相同的答案。
他列舉了幾個守恆定理,包括電荷守恆(作用前的電荷總量一定得和作用後的電荷總量達成平衡,無論當中的任何作用發生了什麼事)、區域性電荷守恆(在某處的電荷消失了,而在另一個地方的電荷則增加,在瞬間以「總電荷從未改變」的方式相互關聯在一起)、能量守恆(無論過程多麼複雜,即使在我們不清楚詳細的定律內容的情況下,能量總還是守恆的)。[207]
佛洛伊德最初的心理學研究就是以布呂克的動力生理學為模式的。
布呂克認為生命機體是一個動力系統,同樣服從化學與物理學的規律。他堅決主張不靠任何別的力量,而只靠普遍物理—化學力量來解釋軀體的過程。
佛洛伊德借用布呂克的思想,把心理過程描述為可確定的物質粒子之定量狀態,並著手創建「動力心理學」,研究人格中能量的轉換和分布。
他特別提出「精神能量」的概念,用以解釋精神裝置的活動規律。
佛洛伊德甚至認為,他一生只有一個目標,就是推論或猜測「精神裝置」究竟怎麼構造的,究竟是什麼力量或能量在其中交互作用和相互制約。[208]
不過,佛洛伊德的能量守恆是心理經濟學,是把精神裝置當作「定量的」精神過程。
他把精神裝置設想為「它的活動是由於盡量避免興奮的累積以及最大可能地保持不引起興奮狀態而獲得調節。」
他認為,一切有機體的本能都是保守性的,都是歷史地形成的,他們趨向恢復事物的早先狀態。那麼生命的狀態必定是事物的一種古老狀態,一種最原始狀態;生物體在某一時期已經離開了這種狀態,並且它正在竭力掙扎著回復到這種狀態去。[209]
這段敘述與佛洛姆對於人的處境有異曲同工之妙,但佛洛姆認為人永遠不可能重新回到原有的子宮當中,故主張愛的結合,而佛洛伊德的結論則是死亡,主張供需平衡走向死亡。
根據本節關於新物理學的論述,我們可知佛洛伊德的心理動力學是封閉性的系統觀點,是傳統物理學的絕對空間,但因勒溫的開放性系統的心理動力學觀點,我們可知,失去的動力能量依然可以由其它的方面補回來。
而光與電磁波基本上沒什麼不同,所以電荷守恆、電荷區域性守恆都是可以適用生物光交流現象的。
但更深一步的思考,佛洛伊德說的也是對的。
守恆定律確實是經濟學,是一種供需平衡的狀態。
只是佛洛伊德供需平衡的狀態是走向死亡,勒溫供需平衡的狀態是走向解除緊張維持穩態,佛洛姆供需平衡的狀態則是以愛喚起愛,以給予喚起給予,藉此補充因活動而消耗的精神能量,走向建設性人格的存在。
那麼,在「角色輪替、感受互換」這點來看,能量守恆的作用會是如何?
首先,能量一定維持總量守恆,而根據前面所述,在情結模組的運作中,我們是以感受互換、角色輪替的循環迴圈進行互動,除了我們有其他別出心裁的主意加入這個迴圈中使之轉變,或如榮格與羅傑斯所言的,藉由改變自己去使對方產生改變之外,這個迴圈會無止盡重複循環下去。
但當前的人際溝通及認知心理學已顯示,面對相同的事物,每個人確實感知的程度都不會一樣。
而根據投射的內容,我們也只能看見我們內心過濾過的事物。
這也表示,當一份訊息——我們自以為對方可能可以感受到的內容——藉由可覺知與難以覺知的路徑傳達給對方,對方經過解碼後,它所感受到的內容,不一定會是我們預期他會收到的內容。
同樣的,他的回饋資訊,我們也不一定能得到對方預期該是我們應收到的內容。
因這份解碼、篩選、過濾機制,是由情結模組的內設程序,或個人生物生理機能的遺傳基因組,或受社會文化訓練的影響所共同組成,其中精微差異便構成每個人均有不同。
不過,能量是守恆的,經過濾後散失的訊息量到哪去了?
由生物光適用電荷守恆的前提來看,一處消失,會由另一處出現,那感受互換消失的訊息量,將會由另一人處出現。
而前述中,情結為全人類共有,那該情結模組互動中消失的信息量,就成了一種完形觀點中的缺陷。
然後,有缺陷的模組與另一個有相同缺陷的模組共鳴吸引,相遇後雙方重新擔任彼此互補缺陷的角色。
然若這次機會補不滿缺陷,下次會繼續吸引擁有類似缺陷的角色。
但每次角色都會輪替,這次A幫B補,下次B幫C補,再下次則可能C幫A補,彼此輪流有機會,直至這些群組中的每個角色都有了圓滿,或是新的改變,或者沉淪自滅。
不過,每個人都有處理壓力的經驗,都知道有抗壓性這回事。
有些人抗壓性強,有些人抗壓性弱,有些人容易感受悲傷,有些人則天性樂觀;這也促成了我們感受互換中可能造成的信息量散失,或放大。
如對某些人非常困難的決定,有某些人卻是輕而易舉便完成,有些經驗對多數人是很難受的,但某些經歷多種困難的人,那些經驗對他們來說就會變成輕鬆簡單。
只是,根據能量守恆,總量永遠一樣,意即,感受互換時的信息量總量如果有散失或放大,多的,或少的,就都會由下一次角色輪替時還回來。
這也決定,感受互換之間的感受程度其實是以等比例交換,而非單純只是遭遇事件的發生。
例如,一個抗壓力強的A,如果帶給一個抗壓力弱的B有被傷害的感受,雖然對於抗壓力強的A而言那只是小事,他覺得這種傷害對自己而言只是10分的傷害,他不懂為何B快要崩潰。
直到下一次的角色輪替,A才明白,當時認為只是10分傷害的行為,其實對於那個抗壓力弱的B來說,已是100分的傷害。
而這會繼續循環,下次他還會是那個抗壓力強的人,再遇到下一個抗壓力弱的D或E或F,這時他會有機會再給予10分的攻擊,卻造成對方100分的傷害,或是選擇不攻擊,讓一切到此為止。
畢竟,對於抗壓力強的A,如果要造成100分的打擊,對於抗壓力弱的人而言,那可是1000分的巨大事件。
如果再算上抗壓力因每次的打擊承受而增加的抗壓耐性,下次再有角色輪替的機會時,根據同等比例的傷害,事件的衝擊力必然會比上次迴圈時還要壯觀。
以此類推的話,可明白為何我們生活經驗中所認為的強人總是遭遇大事,而某些生活庸碌之人卻總是在小事上糾纏不清。
然後強者越強,因為事情越遇越大;弱者越弱,因為事件越來越小。
不過,這是指單人與單人而言。
有時,還是會有某些人的抗壓力實在太強,單憑一人之力是不可能達到同等傷害的。
但是,根據前述的人之處境,這世界的訊息量流動之龐大難以估計,而每種訊息量又各有不同層次;此外,彙整這些訊息產生運作的是各種原型模組,意即,只要角色的綜合效果符合,其實並不會限於是單數或複數的構成。
更甚者,我們人類的構成早就是一種複數組合,而這世界也都屬於一個大整體——這也表示,有時進行感受互換的角色,可以是一個複數構成的整體。
這即是說,假若一個人無法造成對此人有同等傷害,可以由多數人一併進行傷害。
現在常有的例子是,某人在網路上發言失當,若此人是偶像,在別人內心的地位非比尋常,所以可能造成別人心中的傷害也非比尋常,因此這位偶像便突然遭遇了眾多媒體的集體圍剿,使他內心也產生相應同等的傷害。
越有名的,會傷得越重。
因為偶像每一次出現在螢幕上,被一個人看見,就等同進行一次感受互換,被一萬人看見,就等同進行一萬次的感受互換。
所以,帶來希望者,便得到更多希望,帶來絕望者,將得到更多絕望。
以此類推,現在的網路大家放上的照片,分享的作品、分享的事物,都會有類似的效果。
[注釋]=================
[207]理查德德‧費曼(Richard P. Feyman)物理之美:費曼與你談物理(M)臺北市:天下文化.1996.02.p83-p118
[208]熊哲宏.心靈深處的王國--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M).臺北市:貓頭鷹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0.11.p69
[209]同上註,p91-p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