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愛的故事之內隱機制所帶來的啟示與收穫
a.「角色輪替、感受互換」帶給我們的啟示
根據「角色輪替、感受互換」,我們對愛的主題進行延伸思考,則可得知:每個家族都有自己的愛情模式,如無自覺,即使父母說的再好聽,要兒女與另一半相敬相愛,但他們之間的互動關係實際上並非如牠們所說的那般美好,那麼,透過難以察覺的生物光放射的訊息傳遞,或是應證「言教不如身教」的鏡像神經元的模仿及模擬功能,兒女都會不自覺繼承父母的相處模式,然後在某個情境中,上演如同自己父母相處般的愛情故事。而這情境的啟動點,常是兒女有了自己小孩的時候。
這可由「當了媽媽才知道當初媽媽的感受」總是得到多數人的共鳴得到應證。
這套故事模組,自己最初的角色,便是父母的小孩,自是在有小孩時,再上演父母當時的故事給小孩看。
如此這般,便形成了所謂的家族命運。
如無自覺,父母的命運很容易就是小孩的命運。
實際上,這就是我們在實際生活中所體會到的情況,就是在緒論中說的,那套我們對於愛的獨特理解,也是佛洛姆那句:「愛是一種喚起愛的能力;愛的無能就是不能夠喚起愛」的答案。
試想,如果自己帶給對方的感受,下次就會輪到自己承受,那麼,如果自己的愛的行為無法帶給對方有愛的感受,那下次就會輪到某人以他自認為愛的行為來對待自己,而自己卻無法感受到對方是有愛的。
而且這份感受與感受的輪替,根據我們此節的內容整理,會不斷輪迴重複。
長此下去,愛情會面臨什麼樣的結局,可想而知。
所以,佛洛姆才會說:「如果不瞭解一個人,就不能尊重他;照顧和責任,如果不以瞭解做引導,就是盲目的。而瞭解如果不以關懷為動機,則是空虛的」,他繼續說:「瞭解有許多層次;如果瞭解是出之以愛,則就不是停留於表層的瞭解,而是穿透核心的瞭解。這種瞭解只有當我超乎對自己的關懷,以他人的處境來瞭解他人的時候,才能做到。」[206]
因此,如果自己真的瞭解,自己給出的愛,在對方心中也是愛,那必然的,對方就會被種下愛的種子;如果只是自認為瞭解的愛,那對方心中的愛就會枯萎,甚至,可能生出的是,恨。
這就說明了為何有些助人工作者,越是幫人,越是受傷;又或有些人不斷付出愛,但卻得不到任何回報,反倒被嫌棄多管閒事。
更甚者,因自以為幫了對方但實際帶給對方的卻是怨恨,那依感受互換、角色輪替來說,下回會是某個人的給予,但卻引起自己心中對其怨恨的感受,如此輪替下去,因助人而得到冤冤相報的生活,便是所謂「好人沒好報」的寫照。
此外,還有些延伸的想法。
那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想承受的,就不要施加給別人;我們猜想,或許孔子也有相關感受,所以才會如此主張。
因為感受與角色會交換,自己如果不想承受那種感受,就千萬別讓別人體會到那種感受。
但孔子也說了:「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這句話若以我們的觀點來看,他說自己不擔心別人不知道自己想什麼,了解什麼,只怕自己不知道別人是什麼樣的人,他的感受又是如何。
因為與每個人的互動,對方所得到的感受都要等下一次的感受輪替後才會曉得,若是高興倒還好,倘若是恨,那自己也會遇到某些情境讓自己產生恨的感受,那時絕不好過,要挽回或彌補就要多費心力了。
如此來看,孔子提倡禮教,推廣仁愛,也不難理解是基於什麼樣的靈性體驗了。
甚至,我們認為這份體驗,極有可能便是中國文化注重修心修身,老子提倡清靜無為、墨子提倡兼愛非攻,以及一些遠古中國哲人的道德思想起源。
更甚的,佛教說的「萬法因緣生、萬法因緣滅」、「因果報應,不是不報,只是時候未到」,以及基督教的金言「你願別人如何對你,你便如何對待別人」等宗教訓示,也許這些祖師們都是領會到了類似的靈性體驗。
言及至此,我們想到佛洛伊德對心理能量的一個原則:能量守恆。上面揭示的原型、情結、移情與反移情,投射與被投射等,便是一種有如太極圖流動運轉,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彼此相互呼應,永遠守恆流動,穩態平衡。
[注釋]=================
[206]埃裡西.佛洛姆(Erich Fromm).孟祥森譯.愛的藝術(M).臺北市:志文出版社.2003.08.p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