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愛的故事內隱機制之推論
a.情結是雙向投射的移情現象
依勒溫的心理動力學所見,可得知情結的運作絕不會只是個人投射的主觀認知,即使投射是獨立的心理過程,必然也是處於相互依存的整體當中。例如移情與反移情之間的關係,兩者必然也絕對同時發生於所有治療關係。
而根據榮格的移情概念,我們得知移情現象不僅存於個人潛意識,也存於集體潛意識中。是經由某種情形的發生便可體驗的深層內容,也是一種將內在的心理過程投射到外在物質世界的現象。
而移情現象既然是集體潛意識中的深層內容,根據我們人之處境的討論,可得知這份深層內容確實是所有人類共用,例如原型——作為心理能量的遺傳組織、集體潛意識的基因結構,它不僅表達著能量進程,而且也促進著它的運作。
那麼,情結的運作之所以可行,就決非單純僅是投射所說的「將自己內在的心理內容轉移到別人身上,或轉移到某種客觀存在物的心理過程」如此而以,而是一種如移情與反移情之間雙向投射的關係。
如伊底帕斯情結,以其故事原型模組來看,必然有一個兒子,一個母親,也有一個父親,如此才能構成典型戀母情結。同樣的,厄勒克特拉情結也必然有個女兒、有個父親,也有個母親,如此才是典型戀父情結。
b.情結的雙向投射具有多重層次的內涵與動力
根據完形的移情見解,某種移情形式的出現必然與內在需求的某種不足有關,而這不足導致的需求將形成某種期待,該期待還會進一步成為某些意圖去獲得什麼的行為,致使任務產生。
而任務一旦發生,其緊張系統便會運作,高漲累積的緊張情緒終將充滿當時所處的心理空間,促使他意圖跨越原來的心理空間領域,突破邊界,往下一個心理空間推進,直到完成目標任務。
當然,邊界總有些阻力。
然而,若將情結雙向投射的模組運作流程代入心理空間中,阻力就不一定是自我突破就能簡單了事的。
因為,如伊底帕斯情結,以最單純的劃分,角色也有兒子、母親、父親三者。這三者各有各的任務,各有各的心理空間,亦各有各的緊張系統。
這也是勒溫的向量心理學中所說的,存於「外殼」外,隨時會干擾心理空間內在運作的外在因素與事實。
這三者相互影響,各形成彼此的阻力,各有各的目標,各依自己所認知或未能認知的角色內涵產生行動的動力。
而這動力產生,根據人的處境之討論,將會有四層的結構,亦即生理、情緒、靈性、理性四個層面,或依我們人類意識空間之討論,也會有意識、身體、個體潛意識、假我意識、集體潛意識、社會潛意識等層面的內容,各依所處的心理環境與空間產生不一樣的心理動力,驅使不一樣的行為活動。
例如反移情作用的分析便提到:「反移情作用不僅呈現于治療師有意識的思想或感覺中,還可以注意自己在晤談進行時的聯想路徑、晤談當時的幻想及由晤談引發的幻想、表意失誤(parapraxes)(如口誤)、診療錯誤、自己所做的有關個案的夢境、晤談進行時的身體感覺、對個案及其重要目標的認同或拒絕認同的欲望、以及個案對治療師的反應或觀察,藉以體認自己潛意識的反移情作用。」[199]
由此可見,移情作用期間同時有多少複雜的資訊產生。
反之,若個案有能力可察覺自己的移情作用,想必也能藉此看見自己不同層次的動力與行為。
c.客體移情現象的發動始於主體某種特有條件的投射
在細胞的討論中,我們得知細胞社群為了協同運作,發展出各司其職的系統結構,每個系統之間的協作則有賴中央管理系統的統一指揮。
中央管理系統會因特殊狀況而發佈緊急命令,藉由荷爾蒙信號調控全體細胞進入一定的經驗模式當中,依原有內建程式處理立即現狀。
這也表示,處於「人體」這個細胞們的生活空間「外殼」有某種「條件發生」的因素會啟動人的某些經驗模組,使某種程式開始執行。
那麼,這樣說來,移情現象的發動,即情結的雙向投射模組的運作發生,起因將是某種處於「外殼」的特有條件「投射」。
也就是說,當我們面前有移情現象發生,極可能的肇因將是,自己的某種心理投射所啟動。
以這種觀點重新思考移情與反移情之間的關係:心理分析師常說的移情作用都是指病患或來談者本身導致的現象,但實際上,會不會是分析師本身先投射了某種啟動的資訊,成立「條件發生」,因而才開始了被分析者的移情現象發生,致使內藏于分析師及被分析者之間相同的情結模組開始執行程式,導致分析師發生反移情作用?
根據勒溫的生活空間「現實原則」——現在的事件只受現在的情境的影響——這點來看,這是有可能的。
被分析者原來早有這份伊底帕斯情結的模組存在(以榮格的說法,此情結乃是全人類共有),若非當時情境的發展足以激發「條件發生」,這個封裝的「情結套裝程式」是不會被啟動的。
情境的發生,是以分析者為中心的。
因為,向來是被分析者主動來到分析者面前,向分析者以吐露、隱瞞、宣洩、懇談、沉默等方式給予各種被分析者自己內在發覺或無自覺的資訊,而針對這些資訊,分析者再回饋其專業意見;可能就是這些回饋在不知不覺中符合了某種「條件發生」,進而啟動情結。
再更進一步的說,分析者本身身分的存在,對於被分析者,可能早已是某種情結的啟動要件了。
例如權威。
此外,若從生物光的放射現象來思考,啟動移情/反移情作用的「投射」確實是可能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的。
因為資訊是被封裝成光包的單位傳遞的,亦即內心閃過了什麼念頭都有可能被打包就直接送到對方的身體中,連我們有察覺的允許都不需要。
什麼時候突然符合啟動要件的光包就直接「投射」過去了,這是很難預測及觀察的。
d.雙向投射的移情現象是人格改變的關鍵
綜合以上觀點,此時再看榮格主張的個體化心理治療:「治療是一種雙方互相影響的結果,在這一過程中,病人的整個人格與醫生的整個人格都發揮著各自的作用......醫生要從教育他人轉向教育自己......通過醫生和病人的相互影響與溝通,使雙方共同瞭解病人的內心世界。與此同時,醫生也要不斷地洞察自己的內在人格,與病人一起發生轉變。」
思及此,我們突然有種想法:也許讓病患變好的,醫生的技術並非主因,而是醫生本身意念光包的投射;病人的人格與醫生的人格在接觸中便持續交換生物光包的訊息,如果醫生發生轉變,病人也會發生轉變。
在腦科學實驗中,證明有一種腦波與獨立行為有關,而在行為協同一致時,雙方就會共用另一種腦波;以吉他手倆倆配對的實驗中,已證實大腦整個區域都有同步模式,又以額葉和中央區最強,也有至少一半的配對吉他手出現顳葉和頂葉區的的高同步作用。
這即是說,醫生可以因為自己的昇華,其意念透過持續的光包交流,協助病人將腦波調至同步,令兩人之間產生一體感,從而使羅傑斯所說的建設性人格改變條件得以發生。
這個改變機制還有神經科學的證據可做為基礎,即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
[注釋]=================
[199]Laurie Anne Pearlman,Karen W. Saakvitne.創傷與治療者:亂倫生存者心理治療中的反移情與替代性受創(M).臺北市:五南.2002.08.p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