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對於「角色輪替、感受互換」的原則整理:「鏡」
針對上列的「角色輪替、感受互換」的原則,我們自己與學員討論時都稱為「鏡」:自己所見一切人事物是自己心理內容的投射,所有人事物的遭遇皆是反射出自己內在的心理內容——有投射、有反射,所以稱為「鏡」。我們這份對於愛的理解起點是2012年6月5日,當時看完《鏡之法則》一書,寶貝龍突然有所悟的提出「感受互換」的假設(當時已研究「愛」約一年多了,我們那時也常在漢服協會聚會時導讀《愛的藝術》)。後來又因感受到我們之間對於父母親的面對態度及感受上有呼應因而深入探討,在2013年1月先整理出三項原則,即「感受互換」、「比例相等」、「能量守恆」,接著開始對學員進行試教與驗證,歷時兩年以上,其間增加「十牛圖」、「紫微斗數」、「身心靈關係圖」、「五行」、「易經」、「心理學」等內容意圖整理出相關的運作模式,至這份論文已屆非答辯不可的碩士年限,這才總算化繁為簡的整理出當下的內容。
雖然未能達成心目中的完整,但也有堪用的價值(至少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好用)。
因起點是「感受互換」,故可分做感受與互換兩部份整理。
而「感受」的部分在認知心理學的領域有更深入的整理,所以我們的重點放在「互換」。
進一步整理後,結合本節討論內容,有十項原則產生。
第一,因為本節討論,已知感受是人與人訊息交流最基礎單位,故有「感受互換」。
第二,因為互換,所以兩者交換物內容狀態不變,故「比例相等」。
第三,因為互換交流不會只有一次,所以會「循環重複」。
第四,因為互換的流動是維持穩態平衡,其目的是「能量守恆」。
第五,因為互換並非單純的獨立運作,而是情結互動的結果,所以是「模組運作」。
第六、因為這些情結模組的組成建立在角色原型的互動上,所以有「角色輪替」的規則。
第七、因為情結模組的運作起始於某個角色條件符合者的訊息投射,因而按下「情結聚合按鈕」啟動移情作用,故有「投射觸發」。
第八、因為任何情結模組都有其故事原型的內隱規律,故每個角色都有其相應遭遇,例如選擇當英雄,必然有須要解決的反派及難題,也會有幫手及獎賞,這即表示,掌握其交換模式的「原型模式」,便可理解所謂「命運」這回事。
第九、因為掌握情結模組的交換模式,可知相同行為促成相同結果、相同感受造成相同心理,故可知做出些微改變,或重新選定角色,例如不做英雄當英雄的老師,其結果及命運就有不同,所以可「疊加新局」,得到新的未來。
第十、因為疊加一點甚麼,交換回來的內容就會有所變化,但改變外在行為的疊加效果總是難以預測是否如願,所以最好的疊加效果便是改變自己內在的「心理順位」,使原本過濾出扭曲、負面的內在變成過濾出天真、正面的內在;原本最重要的,可以變成不再那麼重要,原本不介意的,可以變成更介意,瞬間即可改變感受交換的結果。
以上十條原則:「感受互換」、「比例相等」、「循環重複」、「能量守恆」、「模組運作」、「角色輪替」、「投射觸發」、「原型模式」、「疊加新局」、「心理順位」——這是我們對於此節討論的小結,也是我們面對愛、研究愛、創造愛的心得總結,也是我們追尋「愛為什麼能喚起愛?愛為什能交換愛?愛為什麼可以產生愛?馬克斯與佛洛姆體會到的那個「愛」,是什麼樣的運作機制,居然令愛與愛之間可以複製轉移,使愛可以複製愛?甚至愛可以創造愛?」這些問題的答案。
它是假說,但我們生活的實際體會上,對於人際關係前因後果的適用性,以及對自己言行所帶來的結果預測,我們認為是個相當有效的決策基準。
而佛洛姆在《愛的藝術》中引述的馬克斯言論,他說:「設想人是人,他與世界的關係是一種人性的關係,而你只能用愛換取愛,用信賴換取信賴等等。假若你希望享受藝術,你必得是一個有藝術訓練的人;如果你希望影響他人,你必須是一個能鼓勵他人、激使他人前進的人。你同自然界、同人的每種關係,都必須確定的表現出你真正的、個人的生命,同時這種生命之表現與你當時的願望所指向的目標要互相呼應。如果你愛而不能喚起愛——這就是說,如果你的那種愛不能產生愛,如果你以你做為一個愛者的生命之表現,不能使自己成為被愛者,則你的愛是無能的,你的愛是一種不幸。」
弗洛姆繼續補充:「給予之意謂接受,並不僅限於愛的範圍;教師可以被他的學生所教導,演員可以被他的觀眾所鼓勵,心理分析家可以被他的病人所治療——設若他們互相之間不把對方當作物品看待,而能夠以真誠的與有建設性的態度。」[210]
在此引他們的評述替「感受互換、角色輪替」作為結論,也為前述討論人與人之間互動關係模式做個小結。更為我們關於愛的故事之本質與改變的討論作一落幕的總結。
至此,關於愛的交流理論已探討了大半。
我們由愛的意念開始,將愛的交流系統圖的「愛的人格」(思想)、「愛的情緒」(情感)、「愛的實踐」(表現)、「愛的故事」逐一探討,也將給予與接受之間的愛的輪迴,以及與「愛的對象」之交流互動,得出「鏡」的結論。
接下來,將以7所討論之內容,並結合6.3人之處境的探討,去說明我們所認為人性的另兩個層面,以及人之意念的處境。
[注釋]=================
[210]埃里西.佛洛姆(Erich Fromm).孟祥森譯.愛的藝術(M).台北市:志文出版社.2003.08.p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