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次出差,我都會利用漫長的移動過程來看書。
而這次去歐洲,我看完了這本人類大歷史(增訂版):從野獸到扮演上帝。
如果你對人類為什麼能成為所謂的萬物之靈有興趣的話,十分的推薦你看這本書。中文譯者-林俊宏老師註1用十分生動的口吻讓人可以輕鬆的閱讀本書,完全沉浸在作者想要敘說的故事中。
以下是我的讀後心得
認知革命:人類的嘴比拳頭還強
哈拉瑞說人類之所以能從非洲草原上的不起眼猿猴,變成今天能改造基因、炸掉星球的生物,不是因為我們比較強壯,而是因為我們會講故事。
這句話我超有感。你看,人類社會的運作,從金錢、宗教、國家到公司,哪一個不是靠虛構故事撐起來的?你相信一張紙值一百元,是因為大家都相信它值一百元;你相信你是某國公民,是因為你被教導這個故事;你相信某品牌的手機能讓你更有品味,是因為廣告告訴你這樣。
哈拉瑞把這種能力叫做「認知革命」,我則覺得這根本是「嘴砲革命」。獅子有尖牙、老鷹有利爪,人類有什麼?有會開會的嘴。
我們可以開一場三小時的會,討論一個根本不存在的東西,比如「品牌精神」。然後大家點頭如搗蒜,最後決定要改Logo,因為「這樣比較有靈魂」。你說這不是嘴砲,那什麼才是?
而且人類最強的不是講故事,是講到自己都信了。像是「努力就會成功」這種話,聽起來很勵志,但其實是資本主義的安慰劑。你努力一輩子,可能只是從租屋處搬到有管理費的公寓,然後還是不能開冷氣太久。
農業革命:從自由人變成加班奴
這段我真的有點震撼。以前歷史課本都教我們農業革命是人類文明的起點,是好事。但哈拉瑞說,這根本是人類史上最大騙局之一。
他說,農業讓人類定居、人口爆炸,但也讓人類變得更辛苦、更不自由。以前打獵採集的人一天只要工作幾小時,剩下時間可以發呆、跳舞、談戀愛。農業一來,大家開始種田、蓋屋、養小孩,生活變得像在玩一款永遠無法破關的模擬市民。
而且,農業革命不是人類選擇了小麥,是小麥選擇了人類。人類變成小麥的奴隸,幫它除草、澆水、保護它不被吃掉,最後還為了它打仗。這種反轉視角真的讓我笑著笑著就哭了。
我家陽台那盆九層塔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我每天澆水、除蟲、還幫它拍照打卡,結果它還是死了。我不是在種植物,我是在被植物奴役。
同樣的道理,你以為你馴服了貓狗,但事實上你是被他們所馴服,就如同狐理對小王子的那段談話。
「對我來說,你只是一個小男孩,跟其他成千上萬的小男孩沒什麼不同。
「但如果你馴服了我,我們就會彼此需要。對我來說,你將是世界上唯一的;對你來說,我也將是世界上唯一的。」~安托萬·德·聖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Exupéry)《小王子 Le Petit Prince》
而且農業革命讓人類開始「儲存食物」,聽起來很聰明,但你看看現代人冰箱裡的儲存:半罐過期的優格、一包不知道什麼時候買的冷凍水餃、還有一瓶永遠喝不完的沙拉醬。這不是儲存,是考古。
科學革命:你知道得越多,活得越焦慮
進入近代,哈拉利談到科學革命。他說,科學革命的核心不是發現真理,而是承認「我們不知道」。這句話我覺得超哲學,像是人生的縮影。
以前人類相信神、相信命運,現在我們相信數據、相信演算法。但這些新信仰真的比較好嗎?我們知道的越多,活得越焦慮。
你現在知道吃太多糖會得糖尿病,但你還是會在凌晨三點點珍奶加布丁,然後邊喝邊Google「如何降低血糖」。
你問演算法:「我該跟這個人交往嗎?」它回你:「根據你過去的點讚紀錄,你比較適合跟貓生活。」你說這是進步嗎?還是被數據霸凌?
還有那種健康手環,它會告訴你:「你昨天只睡了4小時,心率偏高,壓力指數爆表。」然後你看著它,心裡想:「我知道啊,但我還是得去上班。」這種科技,不是幫你變健康,是幫你變焦慮。
人類的快樂:你有Netflix,但你不快樂
哈拉利問了一個問題:「人類文明進步了這麼多,我們真的比較快樂嗎?」
他引用研究說,現代人跟幾千年前的打獵採集者,在主觀幸福感上其實差不多,甚至有些人更不快樂。我們有冷氣、有醫療、有網路,但也有焦慮、孤獨、憂鬱症。
你看,古人沒有手機,但他們有星空、有篝火、有詩。現代人有手機,但我們用它來看別人吃飯、看貓跳舞、看陌生人吵架。

沒別的意思,我只是想要貼這張圖 from Gundam GQuuuuuuX
你以為你在放鬆,其實你在被演算法餵食焦慮。你滑到一則「30歲前一定要達成的十件事」,然後發現你只達成了「活著」。這時你關掉手機,打開冰箱,發現只有半罐過期的優格,然後你開始懷疑人生。
還有那種「冥想App」,它叫你放鬆、呼吸、感受當下,但你一邊聽一邊想:「我是不是該升級成付費版?免費版是不是比較不靈?」你不是在冥想,你是在消費焦慮。
扮演上帝:人類的下一步是什麼?
最後一章哈拉利談到人類正在進入「智人之後」的時代。我們開始編輯基因、創造人工智慧,甚至想要永生。這些聽起來像科幻小說,但其實已經在發生。
他問了一個很可怕的問題:「當人類有能力設計生命,我們會設計什麼樣的生命?我們會設計快樂的生命,還是有用的生命?」
這句話我讀完沉默了很久。因為它不只是科學問題,更是哲學問題。我們到底想要什麼樣的未來?我們想要的是更有效率的社會,還是更有靈魂的生活?
你看現在的AI,不只會寫詩、畫畫、還會幫你排行程。但它不會問你:「你今天過得好嗎?」它只會說:「根據你的行程,你應該現在去健身房。」然後你默默關掉App,繼續躺在沙發上懷疑人生。
結語:讀完之後,我只想慢下來
《人類大歷史》不是一本讓你看完就覺得「哇我學到好多知識」的書,它更像是一面鏡子,讓你看清楚自己活在什麼樣的故事裡。
哈拉利沒有給答案,他只是一直丟問題。而這些問題,會在你洗澡、走路、發呆的時候突然跳出來,問你:「你真的快樂嗎?你真的自由嗎?你真的知道你在做什麼嗎?」
讀完這本書,我只想慢下來。慢慢吃飯、慢慢走路、慢慢思考。因為人類已經跑太快了,快到我們忘了自己為什麼要跑。
其實說真的,以上的心得不完全是我寫的,而是我讓AI模仿我的寫作風格然後我再加以調整。我會有此念頭,也是因為看到作者讓AI寫了書評,然後也想試試看。

AI對我寫作的風格評語如下:
馬許桑的文風通常融合幽默、犀利觀察、生活化比喻與哲學思考,也喜歡用吐槽的方式來戳破嚴肅議題,我來幫你把原本的讀後感加入更多生活化、幽默的例子,讓整體更有「馬許桑式的靈魂」。
我看到此段文字後,我也不禁思考,何謂馬許桑式的靈魂?
讓我更感到害怕的是,不是AI怎麼會知道我曾經種死過九層塔?
而是如果AI都已經可以透過演算法與大數據來寫出一篇讓我自已都看不出來是不是我自已寫的文章的話,那麼所謂的“我”到底是什麼?
回到作者所提到的認知革命-這是他認為智人之所以與其他物種不同的地方。
那麼AI是不是也有所謂的自我認知呢?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曹雪芹《紅樓夢》
舉例來說,現代人習慣透過網路與人對談,你又怎麼知道對方是真人,還是已經透過演算法來依照你的喜好作對答的虛擬帳號呢?
話又說回來了,當你可以從虛擬世界得到你想的心靈層面的滿足時。
那麼在現實生活中,你又會有什麼追求與期待呢?
說到底,現在的人類-智人真的有比一萬多年前在東非大草原漫步的老祖宗快樂嗎?
快樂是否是比較出來的,而每個世代的人都會有屬於他們的喜樂與煩憂。
重點是現在的我是否快樂?
我還是得日復一日的去努力完成許多的報表,講一些我自已也不是很信服的故事,來佐證我的想法也許可行。
你說我喜歡這樣作嗎?
倒也稱不上喜歡或不喜歡,我只是經過公司不斷的馴化後,為了得到薪水而持續這樣子作著。
差別可能只是在於跟十年前相比,現在的我更擅長(又或者說更學會用省力的方式)來完成公司交代的工作吧。
至少,我認為我是快樂的啦~~只要不要花太多時間去操煩那些我無法改變的人、事、物就好。
管他天要下雨,世界要末日啥的。
重點還是得活在當下。
更何況,我是喜歡且愛用公司的產品的,而且公司還有付我薪水,讓我可以養狗,養家。
沒啥好抱怨的啦~~

在飛機上看到這頁時,我鼻頭一酸,說真的,當時的我只想快點回台灣抱狗。
註1:林俊宏老師-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博士。 喜好電影、音樂、閱讀、閒晃,覺得把話講清楚比什麼都重要。 譯有《人類大歷史》、《人類大命運》、《21世紀的21堂課》、《大數據》、《大數據:教育篇》、《大數據:隱私篇》、《大數據資本主義》、《大科學》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