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社會在自己身上貼滿負面的標籤,過去的巔峰成為泡影時,我們該如何自處?當我們羨慕別人的人生時,完全看不到自己的閃光點,覺得自己人生是場悲劇,卻不曾想過「自己的人生也可能是別人羨慕的角色」?如同置頂的影片「45歲未婚的女性」,這個社會充滿歧視,只因為「擁有幸福家庭」才是社會認定的「幸福代表」,但真的是如此嗎?剛診斷為「公主病」和「茫茫然的治療階段」,「絕望的未來看不出向前走的理由」,因為覺得自己的人生是場悲劇或鬧劇,只是活著且走且看,也不知道自己該何去何從?
再下來的用餐時刻,只能沉默再沉默,直到走出餐廳。父母親受不了這樣沉默無語,因為他們也是第一次面對這種情況,只能匆匆說:「準備回家,要我不要送他們了!」當然我可以無視這些情況,例如:「父母親想說又不知道該從何說起的表情和眼神」,但他們是我最愛的家人,怎麼忍心呢?我只好說:「我確定沒有辦法回到第一線的特教現場,因為師資教育養成的高標準,已經深入骨髓,這個標準會讓我無法負荷無止境地自我批評和責任,公主病馬上又會發作。但過去的N年,我從沒有想過其他的可能性,現在正不斷地嘗試中,即使您覺得我好像沒有任何進展。」在一番溝通以後,終於讓他們開心地返程,我也鬆了一口氣,但心裡莫名的委屈是,「母親曾跟我說:『有進展再跟父親講』,但一次次的強求和挫敗,我該怎麼說?」只能說「此一時,彼一時」,家人已為我做得更多了!
在與父親交談完以後,偶然間看到一個「工作人員」的機會,當時想:「或許比較沒有壓力。」只是與協會負責人的溝通過程當中,壓力默默地累積和疼痛感慢慢地增加,當下並不清楚發生了什麼事情。直到中間有個空檔,才覺察到「這個工作可能不適合我,因為協會負責人的高標準和自己的抗壓程度」,於是釐清自己的目標是「參與活動,而不是找工作」,客氣且有禮貌地回覆和婉拒協會負責人。以及更具體地知道「自己適合獨立作業和自行安排進度的工作,或短期如2-3小時內可以結束的高壓工作,但不適合長期累積壓力的項目,因為身體已經不堪負荷」。這樣的摸索過程或許是,絕大多數的我們都必須走一遭,沒有所謂的「好壞」,只是剛好遇到,剛好面對而已。
「疼痛」不是我們想要的體驗或感受,例如:一次次回診都需要「抽血打針的痛」,或「因為無法及時覺察到壓力而導致手腳關節的疼痛」,以前只覺得「怎麼會這樣?自己太沒有用了!自己抗壓性太低了!這樣的我可以做些什麼?」等自怨自艾的話;但經過這一次參與協會的求職經驗,突然冒出「或許這個不是適合我的工作?」的念頭,仔細評估以後,確實不適合。當下由衷謝感謝「壓力的疼痛」讓我知道自己該走哪個方向?或哪些工作可能比較適合自己?這是以前從未有過的學習經驗。若人生是一條充滿體驗的道路,誰都無法要求無病無痛,但我希望在這個過程當中,盡量減少自己給自己帶來的折磨,對嗎?以上,我們下次見嘍!一起換個腦袋「想通」生活大小事吧!
「疼痛」是恐懼也是希望,端看我們怎麼想?我不否認它的痛,也不否認它的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