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泛科學的科普影片中,聽到過這句話「在科學研究中,我們常常看到帶著光環的成功案例,但不被失敗擊倒,才是科學的真實樣貌。」
想起有一次在工作中,某個項目的測試一直不太順利,主管曾經很落寞的問我:「你都不會感到灰心嗎?」,我回他:「實驗失敗很正常呀~只要靜下心找到問題點在哪就好了!」這是我早就已經領會的,我很感激一直以來的累積,一路以來是研究所的老師、老闆及長官給我許多發揮的空間,而我也總是在討論前就會準備好改進的方案,因此得到許多的支持與信任。要說幸運也是,但我認為這更是由於我怎麼看待失敗,耐著性子調整,這更像是一種選擇,我要選能更快靠近目標的路。
而這個習慣養成的關鍵,是在研究所懵懵懂懂的時候,老師適時的給我許多鼓勵,老師是提燈的引路人,也是給我勇氣與信心的導師。
這場失敗的原因,在於我們的判讀標準比他人更高,設定的信賴區間較他人狹窄,而我們一致認同標準需要設高一點,是因為認為一般的標準太寬鬆了。時常是已經達到一般的標準,但考量到檢體性質比較複雜,在我們自己內部品檢這關過不去。我為此花了半年調整測試的參數,最後還是沒能成功,但我們很清楚這是現有科技的限制,至少我們努力過了!
在研究工作中,帶我過許多知識,怎麼運用則是創意與智慧!
這就是 Na Sreya Niyaman Vina的體現吧?節制強化力量,秩序將力量發揮極致。顯化不是天馬行空的許願,而是我謀定而後動的結果。這次得到的結果不是我們所設想的,但仍然值得,而且有所收穫。藉由這次的失敗,我獲得更多的信任與發揮的空間,即便我拒絕被指派的任務,主管的回應是「我相信你」,他相信我的選擇與決定,不會與我們之間共同的目標背離。如果當時我跟著主管一起灰心喪氣,絕對沒有我們後來的互相尊重與默契。
回頭看幾眼,開始喜歡這些生命的軌跡了!
- 你有想過失敗的意義嗎?
- 失敗有沒有曾經帶給你什麼反思或收穫?
- 如果只用一句話,你會怎麼描述「失敗」?
- 失敗是你的動力還是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