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Quilters(2024)
特別的縫紉計畫,牽起罪犯的反省與彌補
在現代制度上,法律對於犯罪定義有嚴謹的規範,稱之為被法院判決「自由刑」,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拘役等,限制人身自由的刑法。如果沒有緩刑或易科罰金的話,就是必須去坐牢,故這也成為律師、檢察官等人,在法庭上對法官裁定論證的攻防戰。
但有一些重大刑案是不可避免的牢獄之災,在現代社會上,會期望犯罪者可以知錯回歸社會,或對社會做出其他貢獻。比起單純的關到死,針對犯罪個體的矯治能否有成效?是現今監獄矯正系統的努力目標。
《絎縫人》是一部關於美國重刑犯在監獄中,長期參與一項特別的縫紉計畫。藉由讓重刑犯自由設計裁縫拼布被子印花,給寄養的孩童、青少年的機制,讓犯人感受到社會回饋的價值,有反省和思索人性與救贖,面對無家、寄養孩子給予的感謝,許多受刑人重新思考自己過去的犯行、家庭與面對自己的錯誤,來對此給予社會彌補和貢獻。

《絎縫人》是什麼電影?
犯罪電影是一個有意思的題材,其中現在各種社會壓力逐漸增大的情況下,犯罪電影或以一擋百的處刑片,常常會給人有種紓壓的感覺。如2023年上映的犯罪電影《周處除三害》有種替代式的宣洩。在精緻一點如2024年動作片《蜂行者》、或是經典的《捍衛任務》系列,都無疑替代真實犯罪的宣洩。
但真實的重大犯罪,往往換來是龐大刑期或無期徒刑,不管是傷害、毒販等,有些是一時失手或錯誤,造成無法彌補對他人的重大傷害,過去對於關監是一種眼不見為淨,但在關押犯人的成本,在心理或精神醫學上逐步成熟的社會,能否讓犯罪者意識的自己的錯誤或對於社會可以如何贖罪和回饋,是當代監獄矯正很重要的課題。



美國紀錄片《絎縫人》是聚焦於密蘇里州一所最高安全等級監獄中,表現良好的重刑犯或高刑期服刑者,參與了一項「絎縫計畫」。他們可以自行設計縫製拼布被單,送給寄宿、無家青少年孩童,從縫紉被單的時間裡除了思考花樣也思考關於自己過去的錯誤和現在如何省思,並於社會連結,並在收到孩童感謝來信時,流露出過去犯錯的人,那自然的情緒與人性的一面。
電影導演-Jenifer McShane想透過《絎縫人》三十分鐘左右的紀錄短片,展現出服刑的意義是給予過錯者,透過反省與重塑自我價值,以時間換取靠近社會機會,這些重刑犯、無期徒刑罪犯,有很多幾乎是無法出獄、甚至從年輕關到老才能回到社會之中,導演沒有要追根究柢這些人究竟是以怎樣的犯罪入獄,而是探討在縫紉計畫中,監獄受刑人顛覆刻板印象的另一面。



《絎縫人》分析與延伸:
《絎縫人》導演拍攝的監獄是,美國密蘇里州在2000年啟用的地方最高級別成年男性監獄。裡面關押的犯人多為重刑犯、無期徒刑犯、高風險犯罪者,可以說主要針對最難管理、犯罪性質惡劣的服刑者。
這紀錄片會被重視到,是因為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的監獄,而非一般普通的矯正單位。在紀錄片中參與「絎縫計畫」的犯人,基本都是行為良好,且無高危險性願意配合與學習的受刑人,參與這個計劃的犯人都需要有輔導員背書,並且謝絕有傷害未成年紀錄的犯罪者。
對於如絎縫計畫這種監獄矯正計畫,我們一般人對此抱持的懷疑,像是覺得犯罪者可能根本沒有在反省,只是配合好處會在監獄裡比較輕鬆。根據2024年美國喬治亞大學針對藥物濫用治療計劃研究論文中指出,這樣讓受刑人藝術與創作,可有效降低對藥物依賴再犯的傾向。




美國司法統計局2021年發布關於兩份在2008年到2017年的平均再犯率報告,報告裡表示一般犯人出獄再犯率高達8成,但是願意參加藝術治療或矯正計畫的犯者再犯率只有3成,甚至如果長期接觸計畫的犯人,出獄後的再犯率可以降低到個位數。
故這些論文佐證一個觀點是:監獄矯正計畫通常只是一種輔助作用,主要是給予想改變的受刑人可以改變契機,最終主要還是犯人自己有意願改變。故像是《絎縫人》中接受藝術矯正的確是一種可以在監獄裡比較自由的時間,但參與犯罪者的心理是如何想、或去接受,其實最終還是來於犯罪者本身。這些矯正計畫只是讓願意回饋社會或自省者一個可以與可能的監獄心理出口。




《絎縫人》值得一看嗎?
對於像《絎縫人》這樣以監獄矯正計畫為背景的紀錄片,我通常都會先抱持懷疑的態度。畢竟有一部分這樣的紀錄片或電影,背後除了有宣傳意味,再來其實很難從電影片段去理解受刑人真正的想法為何?尤其《絎縫人》拍攝時長不長,實在很難判定,不過網路上給予它的評價是高達八成好評。
但這只是我的個人觀點,Jenifer McShane其實算是關注「受刑人」議題很多年的女性導演,除了2024年《絎縫人》外,在2011年她也花了許多時間拍攝,講述在美國監獄裡有學齡前兒童的女性受刑人媽媽的紀錄電影《Mothers of Bedford》。除了受刑人之外,她也拍攝以警察為主的紀錄片《Ernie & Joe: Crisis Cops》.敘述兩位德州危機干預隊警官,怎麼降低精神不穩定的罪犯被逮捕或是跟他們對話的過程,獲得好評。


整體而言《絎縫人》算是一部有渲染力的紀錄短片,並且聚焦於受刑人敘述自己如何設計花紋和對於自己的自省與反省過去的錯誤。這讓我想到過去看過的美國監獄紀錄片《鐵窗之後》中,呈現在一些普通監獄中男、女犯人在監獄中寫實的生活。
在亞洲曾經因為槍砲法入獄的漫畫家-花輪和一,也曾繪製過他自己的監獄經歷,與常見的歐美有截然不同的風景。現在監獄矯正相關的紀錄片與敘述很多,但這些做法有否成效,也許還是不留於電影,得繼續追逐真實的司法統計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