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臨床心理學家李堅翔博士講座中的一則故事,他提及曾經親手在日本旅館為孩子製作滷肉飯,看見兒子吃飯時感動落淚的過程。在這段經歷中讓他體悟到,對自己和他人,柔軟與慈悲比強迫更具力量,真正的改變是來自於理解。由中我得到許多收穫,也與格友們分享。
🍜 一個嚴苛的父親,一段嚴謹的童年
我的父親是一位非常嚴苛的人。在他的字典裡,沒有「浪費時間」這回事,只有「繃緊神經,把事情做好」。小時候,我的生活被他的高標準填滿,從旅行時不能睡覺,到唸書時間必須和別人一樣長,他對我總有著無止盡的要求。因為他自己就是個極其嚴謹的人,所以他認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這樣的教育方式,深刻地烙印在我的童年記憶中。
👨👩👦👦 成為父親,挑戰清淨心
如今,我也成為了兩個男孩的父親,一個八歲,一個六歲。如果見過家裡有兩個小男孩的場景,你就能想像那有多麼「熱鬧」——每天就像在打架,打完又抱,抱完又打,週而復始。對我這個修行者而言,這對維持清淨心,簡直是極大的挑戰。因為父親對我的嚴厲,我一直努力想對孩子更寬容,也以為自己做到了。直到那碗滷肉飯,徹底改變了我的想法。
🍚 滷肉飯的堅持:四歲小兒的固執
在香港疫情期間,我們點了滷肉飯。我的小兒子,一個當時約四歲、只愛白飯和香蕉的挑食者,竟然被滷肉飯征服了!從此,他的世界裡多了滷肉飯。然而,問題也隨之而來。當我們疫情後去了日本,面對琳瑯滿目的美食,他卻只堅持要吃滷肉飯。這份執著,讓我的火氣上來了。我腦中響起父親的教誨:「小孩子不吃飯就讓他餓,餓到一個程度自然會吃。」我跟太太說:「就讓他餓吧!」沒想到,這個四歲的孩子,竟然真的為了滷肉飯,三天不吃飯,那份驚人的堅持,讓我既震驚又無奈。

😢 心慌意亂:飢餓的眼淚
三天過去了,我開始擔心。腦海中浮現心理治療的知識——不給孩子飯吃,這算虐待兒童嗎?雖然理智告訴我飯就在那裡,是他的選擇,但內心仍然掙扎。直到有一天,他突然跪下來,大聲哭喊著:「我肚子好疼啊!」那一刻,我徹底慌了。或許現代的孩子太幸福,從未體驗過真正的飢餓,更無法將「太餓」與「肚子疼」聯想在一起。我深知,此刻必須找到滷肉飯!
🎌 尋找滷肉飯的東京奇遇
在日本要找滷肉飯談何容易?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幸好,我們當時在新橋附近,找到一個類似中華街的地方。Google一搜,竟然真有一家台灣菜館!一家四口興奮地走了二十分鐘,在寒風中終於抵達,結果卻看到門口貼著告示:「今天1月2日,日本新年公休。」我的心瞬間跌到谷底,萬念俱灰。孩子一路哭鬧胃痛,又走了這麼久,我真的呆住了。
👩🍳 旅館內的「創舉」:為愛下廚
絕望之際,我發現附近有家中華超市。我衝進去,告訴老闆我要做滷肉飯。老闆輕鬆地指引我買肉、糖和醬油。雖然心中閃過「華人會不會騙華人」的念頭,但最終我還是只花了一千日圓,買到了划算的肉和調料。更幸運的是,當晚入住的旅館,竟然是唯一一間可以自己做飯的!於是我這個「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在日本旅館做滷肉飯的香港人」,開始了我的「創舉」。
😭 愛的眼淚:柔軟的力量
滷肉飯做好了,身為素食者的我無法試味,只能滿懷期待地端給小兒子。當他將第一口飯放進嘴裡的那一刻,我感動得哭了出來,在太太和孩子面前淚流不止。小兒子疑惑地問我:「Dady,你為什麼哭了?」太太溫柔地解釋:「因為爸爸很擔心你不吃飯會生病,所以他很緊張地做飯給你吃。現在看到你吃飯了,他很感動,所以哭了。」從那天起,他不僅肚子不疼了,更開始嘗試各種食物,連日本的番茄炒飯也吃了。
💖 慈悲的啟示:對自己柔軟
這件事帶給我巨大的反思。首先,我意識到即使想對孩子寬容,當我的執著和觀念受到挑戰時,我還是會變回那個嚴厲的自己。其次,一味強迫是沒有用的。當我願意柔軟下來時,對方反而會因此而改變。這也讓我想起高雄一位法師的分享:心就像我們的朋友,我們不會喜歡一個總是指責我們的朋友,而會喜歡理解、承載、體諒我們的朋友。戒律和規範固然重要,它們是幫助我們建立穩定環境的「啟動」,但真正的平靜與善意,來自於對自己的柔軟和慈悲。所以,我想提醒大家:當你感到疲憊、挫敗、脆弱時,請對自己柔軟、善意,並擁有慈悲心。不要害怕哭泣,不要害怕展現脆弱,因為我們的努力永遠可以調整,會越做越好。
🪞記憶小幫手🪞
- 對自己慈悲,才能真正對他人慈悲。
- 一味強迫是沒有用的,柔軟才是改變的開始。
🟣本文圖片皆由bing AI 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