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一本好書:
💖溫暖、慈悲的李堅翔博士:
🪷當佛法遇見心理學
在現代社會中,心理壓力如影隨形,許多人努力扮演好各種角色,卻忘了如何善待自己。傳統心理治療雖能幫助調節情緒與認知,但面對更深層的生命焦慮與自我價值感的追問時,佛法提供了另一條可能的道路。與您分享一位將佛法與心理治療整合的實踐者——李堅翔博士的故事。他不僅擁有心理學與佛教研究的專業背景,更致力於將「慈悲」與「減苦」的理念,落實於真實的輔導與教學當中。
🌿童年醫者家風:完美主義的根源
從小生長在醫生家庭,父親嚴謹又敬業的身影,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他總記得,父親不論身體多累,總是盡心盡力完成責任。這種精神成為他日後學習與工作的核心信念——凡事都要做到最好,不容出錯。
但這樣的態度,也悄悄埋下了壓力的種子。在追求完美的過程中,他常常對自己嚴厲苛求,忘了自己也是需要被關心、被體諒的「眾生」。🍃 心理學與佛學的交會點
他後來修習心理學,又踏入佛教研究,成為了少數同時擁有心理與佛學背景的輔導者。他發現,傳統心理治療強調認知與情緒的調整,而佛法輔導則更進一步——它引導我們放下對自我的執著,看見「我執」底下的苦源,並轉向慈悲與智慧。

🧘♀️ 生病也不願休息的內在衝突
即使身體不適,他也會堅持完成講座與論文,因為他無法接受「讓人失望」。有時他會問自己:「如果我沒有完成這件事,還算有價值嗎?」這種深層的不安與自我質疑,讓他明白了:許多人看起來成功,卻對自己極度嚴苛,總在努力證明「我夠好」。
💞 從慈悲對待他人,到慈悲對待自己
「我們常說要慈悲對待眾生,但很多人忘了——自己也是眾生。」
這句話成為他輔導過程中的座右銘。他鼓勵來諮商者練習「對自己好一點」,不是放縱,而是學習放下評價、自責與表現焦慮,像看待朋友一樣,善意地陪伴自己。
📚 將佛法轉化為可用的工具
他的研究團隊發展出「覺醒訓練」課程,協助一般人以佛性觀照日常情緒,效果顯著降低心理障礙。此外,他也研究唱誦、話頭對情緒的影響,發現這種修行方式能鬆動自我中心的執著,讓人更自在。
🗡️ 取法武俠:心理治療的獨孤九劍
有趣的是,他將治療方式比喻為武俠小說中的「獨孤九劍」,強調治療並非僵化套用理論,而是要靈活運用,根據對象與情境調整方法。「目的是減少痛苦,而不是證明哪一套更高明。」

🌻佛法,是一門療癒內在的智慧科學
李堅翔博士說:「我們也是眾生,也值得善待。」
這不只是佛法的提醒,更是每一位在現代生活中載浮載沉的人,最需要聽見的一句話。他的研究與著作,讓我們看到佛法不是玄學,而是一門能減輕痛苦、滋養內心的智慧科學。若您對「佛法心理輔導」感到好奇,或者正在尋找一條超越傳統框架的療癒之路,誠摯推薦閱讀李堅翔博士的著作與他與團隊共同研究的《覺醒訓練》課程內容。這些書不僅為心理專業者提供了新的視角,也為每一位在苦中尋光的您,指引一條回家的路。
🪞記憶小幫手🪞
- 慈悲的起點,是從善待自己開始。
- 您不需要完美,才能被愛與肯定。
🟣本文圖片皆由bing AI 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