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數》,是一本探討成功到底與什麼有關的書。

我們的人生通常被各種偉人們的故事充斥著,我們的身邊,社群平台上往往也有許多年少成名、成就許多豐功偉業的朋友們。通常我們會說這些人是天才,具有我們所沒有的才華,但這本書用了9章的篇幅,每篇探討一個成功因素,從運動員探討到教育界,只是為了跟你說,成功遠遠比你想的更隨機。
但今天我不想談大家都熟知的那些因素 : 出生、努力、家庭背景、運氣。比較令我關注的是書的後半段,也就是文化的影響。
這本書的後半段特別引起我注意的是第七章,這章把焦點放在飛行事故上。
大韓航空801號空難
大韓航空801號空難,是由韓國金浦機場飛往美國關島的波音747-300,因機長誤判跑道而墜毀於美國關島尼米茲山山腰,機上254人中有229人死亡。
韓國的年齡與敬語文化大家應該都有聽說過,韓國人在見面沒多久便會詢問彼此的年齡,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禮貌,是影響他們接下來的對話要使用高級敬語、口語敬語或是平語的標準。
在崇尚長幼尊卑,年齡是為所欲為的武器的文化下,機長與副機長有著身分與位階上的差別。在事發前副機長與其他機組員已經發現了一些異常,但由於文化影響,整個駕駛室沒有人敢告訴機長發生了甚麼,或給予直接的建議。
降落前半小時內,語音紀錄。
副機長:這裡的雨是不是多了點?我是說這個區域。
這時,他(飛行工程師)說了:「機長,天氣雷達幫了我們很大的忙。」
現在我們來猜猜看,副機長跟飛行工程師真正想要告訴機長的事情是甚麼?
他們真正想要告訴機長的是,外面一片漆黑,天候不佳,下降顯示儀又壞了,我們有麻煩了。
他們實際想的跟說出來的意思可以說是一點關係也沒有。這裡我覺得作者的解釋很有啟發性,他說:
然而像韓國等亞洲國家,都是「接收者導向」,也就是聽別人說話的人,要設法了解說話者的意思。那個飛行工程師心裡認為自己已經說很多了。
這因此導致了在最後一刻,在已經來不及的那一刻,副機長、飛行工程師才直接指示機長要重飛,但為時已晚。近地警告系統越來越近,記錄停在了撞擊的那一刻。
文化導致的?
這起事故中不小的原因正是溝通不良。或者精確一點,是語言與文化導致的溝通不良。
許多事故之所以會發生是源自許多小錯誤:機長已經很疲倦,天氣不太好,儀器剛好有點小問題。在平時都不會釀成太大的問題。但當這些問題接連發生,溝通還不太好,機組員沒有辦法脫離語言文化執行他們的責任,盡到告知完整訊息的義務;每個人都在打啞謎玩猜猜我在說什麼,導致大家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麼時,就像煞車剛好在下坡時失靈了。
所以,碰,問題就爆炸了。
鑑於類似的事故一再發生,導致大韓航空的評價一落千仗。為了挽救名聲,大韓航空後來請了達美航空的葛林柏格來管理航務,他透過改變大韓航空溝通使用的語言為英語,讓機組員的溝通透過語言重置從舊有的文化模式中脫離出來。現在大韓航空是世界上排名前十的航空公司(資料來源:The World's Safest Airlines for 2025)。
總結: 學一門新語言,或者把話說清楚
語言會直接影響我們的思考方式,影響我們看待事情的方式。語言會改變我們對待人的態度,但我們常常一無所知,因為我們浸淫在那樣的思考、語言模式與文化太久了。
但這並不是無解的問題。透過學習另外一門語言,少了母語中文化與社會的影響,第二語言就只是一個表達工具。可以賦予你新身分,帶給你全新的思考方向。
又或者我們可以選擇把話都說清楚,不留其他猜想的空間。讓溝通達到最大效率,也能讓我們因此不會失去珍貴的生命。
在探討成功的因素中,這是我最喜歡的一章,他給我帶來了深刻的啟發,讓我知道把話說清楚,讓大家都清楚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最重要的是並不是所有的成功因素都不可控,也有許多可控的成功因素,做到了能戴你走向完美的結局。
附錄、每一章的總結
第一章、 好上加好的馬太效應
這章聚交在運動上。本身就佔據某些優勢的人會因為本來的優勢繼續賺盡優勢。加拿大最好的曲棍球團體會選入身強體壯的人,這些人因為賽制劃分而常處優勢,這些優勢被認為是天賦後,又得到更多指導與機會來強化優勢。日復一日,假的天賦也會成真。
第二章、一萬個小時的努力
這章的重點放在寫程式的比爾蓋茲以及比爾喬伊,還有莫札特與披頭四身上。雖然這些人是公認的天才,但他們的成功得益於有足夠多練習的時間與機會。
首先那個年代要有個電腦讓你寫程式;再來你得有機會使用到電腦。而當時電腦非常稀少又笨重,租金貴得嚇人,程序繁瑣複雜,光是碰到電腦就是難上加難。足以想見能在那時寫程式的人有多麼幸運。
這章的另一個重點在富豪們的出身年分(參閱p.82)多半集中在1954-1955這個年分,肇因於時代背景,1975年出現第一部個人電腦,年紀太大太小都會影響你創造一番事業的能力。
第三章、天才的迷思
天才的迷思分成了兩章,第一章主要強調「才智與成就的確沒有直接關係」,源自史丹佛心理學家特曼的研究。因此這章多在探討特曼的追蹤與研究。
第四章、天才的迷思2
這章真正的聚焦在家庭影響天才之深遠。這章提到了幾個人物;奧本海默、克里斯藍根,一個同樣天才,但因為家境限制終其一身都無法發展長才的天才。他的家人沒辦法理解自己忘了的一件小事對他來說代表甚麼,學校不願意幫助他,工作上大家不相信他有長才。但奧本海默或許同樣遇到這些問題,為什麼他們的命運不一樣?真正的問題是什麼?
奧本海默比藍根更知道要如何爭取到想要的東西。沒有害臊,理直氣壯,彷彿天生就該如此。而這源自甚麼?賓果!又是家庭。
家庭的教育方式覺得了一個人的上限。根據特曼的研究,影響個案日後表現得因素只有一個,就是家庭教育。由於沒有人教、生活環境中沒有人知道重要性,藍根的天才就這樣被埋沒了。
第五章、猶太律師的啟示
這章比較多聚集在機運上,傅榮很恰好的接連遇上幾個小機會(與第七章恰好相反),於是促成了他的成功。
第七章、空中危機
大韓航空以及過往空難中發現的溝通問題,深入剖析後發現居然跟語言、文化階級有關。由於語言會直接影響表達,這就會造成溝通的落差。達美航空的葛林柏格靠著將大家的溝通語言改成英文,重置了說話者與聽話者的地位落差,減少了文化的影響。
第八章、稻米文化與數學能力
亞洲與西方的數學能力落差除了命名系統,或許還源於農牧習慣。亞洲因為種植稻米需要花費非常多時間與力氣照顧,養成了亞洲人刻苦耐勞的個性;而歐洲農民是春耕秋收,一年休息時間比耕作時間還長。
這會影響到對困難的事的態度,如第二章與刻意練習的概念,你付出越多努力,技能發展就會越深。學數學很辛苦,但我們的文化習慣會讓我們堅持下去,正是數學能力勝出的關鍵。
第九章、知識力學校
成績與教育階級也許能透過學習時間來改善,窮人與富人的學科差距從暑假開始。刻苦努力學習還是有其必要性。每年學習的天數越多,收穫愈多,階級帶來的落差越小。
以上是這本書的大致內容。
如果你喜歡這篇,歡迎追蹤我及成為會員,我會定期分享韓語、交換、讀書心得與自我成長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