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能之愛的偏態心理之發展,是踐踏生命、蔑視生命、虛耗生命、傷害生命的死之本能發展。
被消耗的本能不斷擲向空虛的需求滿足當中,因此需要更多更刺激更劇烈的激動感覺才能在空虛中得到自己仍然活著的感受。此狀態正如佛洛姆所言的「戀屍癖」的社會性格發展:「佛洛姆賦予『戀屍癖』概念以更豐富的社會性涵義,把它看作一種性格特質,指人的性格中仇視生命、嚮往死亡的傾向。具有這種傾向的人被所有無生命的事物所吸引,迷戀於屍體、糞便、汙垢及一切腐朽的東西,經常夢見兇殺、鮮血、骷髏......喜歡談論疾病、埋葬、死亡。當他談論死亡時,就好像恢復了生機。這種死之愛的傾向必然意味著對暴力的熱愛。人生最輝煌的事業不是創造生命,而是毀滅生命。」[224]
而在我們的觀點中,即使是死之愛的本能發展,仍依然可以是追求自己之生存意義的探索。
如何為生?
如何為死?
自己存在意義為何?
生於此的目的為何?
為何不能談論這些死的禁忌?
為何談論這些就得要被譴責?
人生不是都要毀滅,都是走向死亡嗎?為何不能討論?
關於這些,因為寶貝龍比我的心得還多。
他過去自己寫的作品便曾以血腥殘忍與人性本惡為主,相關作品也看了不少。
而他本人也常常看到許多作品的作者會以描寫悲情與苦悶的人生為榮,還聽說過某作者為描寫社會黑暗面而讓自己深入其中的例子,所以這些話題,他老早見怪不怪了。
而且我們也與一些年輕學員交談過類似的話題。
他們侃侃而談如何折斷別人手腳,如何卸掉別人關節等內容,湊巧還有護理系的在現場,所以談論內容有點太深入。
我不太能適應這類話題。
但寶貝龍依然能陪他們繼續聊。
而聊完後居然還以此為基礎,將他們的思考往生命的方向帶入,剖析他們目前的談論話題只偏向死的一面,尚未探索生的一面,還以《十牛圖》說明他們所處的階段,講解進入第幾階的狀態後,其態度就會開始轉變為重視其他生命的感受。
但他也說,現在即使只涉獵死亡的議題也沒有沒關係,因為這只是起點。
死亡與生命互為兩面,了解死亡到了某種程度也會開始對生命產生興趣。
不過,這些年輕學員倒都有一個特點,都是被說笨或被說奇怪,其行為也不為家長所接受的年輕人——可是他們思考議題的深度與方向,卻是很多成年人避而不談的內容。
是成年的家長們在迴避這些小孩提出的問題,才以笨或奇怪的評價遏止問題的深入嗎?
因有這些體驗,我們發現不去反對年輕人談論死亡本能的興趣,倒可種下他們對生命感興趣的種子。
因為每個小孩一出生都是最靠近死亡的存在——無論是需要被人養育才能存活的實際情狀,或以哲學性角度探討的死與新生之意義而言。
成年人避開、否定的話題,均會讓小孩們對於自己意欲探索的內在產生更多疑惑,刺激更大的好奇心。
尤其,向成年人們詢問後還被責備的話,小孩們為了對抗因其產生的挫折,彌補失去的信心,對於相關的話題,他們將會以更深入或更劇烈的方式去索要答案。
然若長期又不得解答,便可能會採取某些實際行動自己去深入探索。
到那時,那份探索行為將可能會讓社會或父母付出意想不到的代價。
如果是因緣際會的,這份探索有了正向發展,那一切便可皆大歡喜。
如果是這份探索發展出了負向延伸的偏態作為,那這份代價的支出,會否高於我們主動去探索並嘗試回答小孩們的問題的代價呢?
如回答不出來,則可誠實說,至少小孩們可以感覺自己的問題是可以被認真對待的,而不是某種避之唯恐不及的禁忌。
隨後,如果想要繼續找答案,小孩們或許可能會自己繼續深入,但應該不會採取太激烈的方法,因為,這是可以認真穩重對待的問題,而不是某種需要觸犯禁忌的驚險領域。
當然,也可能感覺長輩們既然回答不出來,那他就換個話題。因為小孩們只是想與長輩們多多親近。
所以,他們也許會更希望邀請長輩跟著他們一起深入探索這個話題。
不管如何,其結果都會比較好。
關於此,《愛的藝術》中有一段描述:「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孩子們很顯然的用這種方式來取得知識。孩子們常把某些東西拆散或打破,以便了解它;有時後他們會把小動物弄死;他們會很殘忍的扯斷蝴蝶的翅膀,以便了解它,弄清楚它的秘密。這種殘忍是以更深的一種東西為動機;希望了解東西和生命的秘密。」[225]
因此,本能之愛有探索死亡的愛欲,也有充分為生命感動的生欲,亦有結合了愛欲與生欲而產生的性欲,而對於文化制約及本能衝動,也是處於最難自我克制、自我覺察的階段。
如果生理需求之滿足未有得到圓滿,此階段將是最容易衝動行事、意識干擾最難、且幾乎全依賴直覺反應或習慣反射行事的愛之行為。
雖然有些人會說這不是愛,但我們依然給予一個「未成熟的愛」的愛之概念。
這個階層的愛——本能之愛,或是生理之愛,又或意念之愛(只有很單純的意念)——所呈現的人之愛的原型,可以是非常可愛的小動物,也可能會是異常危險的兇猛異獸。
在此階段,如我們看到演化生物學的動物之愛,性與繁衍的主題向來都是他們關注的焦點。
例如,我們實際就碰過人生的願望就是生一個小孩的婚姻之愛。
或是許多人都很熟悉的,一被碰上就被問——生小孩了沒?
[注釋]=================
[224]郭永玉.孤立無援的現代人:弗洛姆的人本精神分析(M).台北市:貓頭鷹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0.11.p203-p204
[225]埃里西.佛洛姆(Erich Fromm).孟祥森譯.愛的藝術(M).台北市:志文出版社.2003.08.p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