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本研究中:
○「需要」是因目標出現而產生,○「需求」是完成目標的欲望意念,
○「動機」是因目標產生完成目標之欲望的動力源,
○「動力」是完成目標的驅動力、促動力;
因此:
●完成目標的需要生出需要動機,
●而需要動機生出需求欲望,
●需求欲望生出動力,
●動力再促動生理或心理活動,
●活動則完成需要之目標。
不過,完成目標的需要則源自於人之處境。
人因處境各有不同而生不同目標,並產生完成目標的需要,因而產生完成目標的需求。
而目標的完成則可改變人之處境,再因人之處境當下產生之變化生出更進一階的完成目標的需要。
如此循環不止,可使處境不斷得到改善或是得到更加劣化的環境。
綜合其關係如圖4:

我們研究中的「需求」一詞較接近desire(渴求、要求、欲望),而非need(需要、必要)。
這即表示「需要」是須要被完成、完善的目標,「需求」則是須要被實現與實踐的欲望;前者是某種客體存在,因客體而有相關作為,後者則是源發自本體內在的內隱訊息,因受外在客體訊息激發而外顯。
故作為接下來關於愛之源頭的「人」之研究內容的整合來說,顯然後者的意涵是較適合的。
而劃分如此,乃出於經驗:
人之處境如果不被覺察,目標就不會相應產生。
然而即使可以覺察處境而生的目標,則視該當事人的背景而定,也不一定會有完成目標的需要產生。
因為當事人可能選擇漠視目標,或對目標進行對抗,寧願拖延,也不願意認為該目標有完成的需要。
不過,就算真的認為有完成目標的需要了,其動機的產生還是可能呈現負面發展的導向。
因為可以主觀覺得是受人所逼,本身沒有任何理由該如此去做的動機,實因無可奈何才做。
例如寶貝龍過去遇過某些師長向他提供人生未來的願景,說從事某些行業或學一技之長才是當前社會謀生的正道。
即使如此,他卻無法對此目標產生任何憧憬的嚮往,只想走自己想當漫畫家畫畫或寫作當小說家的路。
但因被說「畫畫會餓死、寫作會被關」的說法嚇阻,因此關於某些師長建議的未來願景謀生之正道,所產生的完成目標之動機就變成了恐懼與不得已的配合。
這也隱含有阻止對方繼續貶低自己想要的未來目標之隱性防衛目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因完成目標之動機已成了負向發展的情緒根基,其所產生的需求欲望,就變成了一種負向動力的生成源頭。
這將使他的生理機能在完成目標的行為活動中,會持續地倍感壓力與煩惱,並逐步累績成難以挽回的身心消耗。
想當然,對於該目標的完成肯定是遙遙無期。
而就算有了正向發展的動機產生,其需求欲望還是可以往負面發展前進的。
比如上例中的某些師長建議謀生正道的完成目標之動機,後來調成了正面積極的導向——因有正確去認識該目標是真的有某種前途值得追求,而使產生的動機有正向積極面的調整。
然而,即使因動機有了正向積極面的調整,其產生的需求,還是可能產生負向發展的欲望動力。
例如寶貝龍就想——就順他們的意去做,成功了他們就可以閉嘴了,若失敗了他們也就可以死心了——很顯然的,正面積極的動機沒有產生正面積極的慾望動力。
至於需求與動力也不一定有正相關,這原因由長期臥病在床者可輕易發現。
他們有使身體痊癒的需求欲望,但產生的動力不一定是積極去完成痊癒目標的動力,也可能是產生否定自己身體,覺得自己身體不中用的負向動力。
尤其病得越久,原本的積極痊癒動力就相當有可能扭曲成否定身體痊癒力的動力。
即使,想要獲得痊癒的需求及動機都不變,依然是正面積極的,但當事人不一定會有肯定自己身體痊癒能力的動力。
所以,我們認為人之處境、目標、完成目標的需要、動機、需求、動力、心理及生理活動,還有目標之完成有必要細分清楚。
且每個階段都有發生優化與劣化自身處境的可能。
這還是取決於個人內心,對於自己當前每一階段狀態的詮釋意義。
至於圖中的「目標的完成」之所以還是會有優化與劣化的原因,是因我們的經驗發現,對於一件目標的完成,即使他人覺得自己算是完成目標了,但自己本人卻不覺得算是有完成目標,依然會有劣化人之處境的效果,反之亦然。
例如,又是寶貝龍。
過去我們還在經營中華漢服文化創意發展協會時,曾接下台中縣后里鄉的成年禮漢服租用的業務。
但那時我們沒有任何可供租用的衣服,所以他得在短短一個半月的時間內由完全不會縫衣服的普通人,變成一個可以自己設計成年禮所需的漢服樣式,並在自己經營的舊書店中架設出生產流水線,且統領大家一起製作出男女各不同,每套花色也不相同,還要能兼容高矮胖瘦身材皆能穿的87套漢服,含外套、主衣、配件等共計344件服飾作品的漢服設計師。
幸好,在協會成員、眾多親友以及書店客人的幫忙下最後趕上了(早上8點典禮開始,我們凌晨3點完工,再開車2小時由高雄送上台中)。
這場仗,他是成功的。
旁人都是這麼覺得。
可是他本人卻不這麼覺得。
因為成品並不如預想的完美,所以他將自己的成功認作是失敗。
其實那場典禮隆重又盛大,大家都很滿意,但他因不滿成品不如預期而開始逐漸劣化自己的處境。
像是在第二次成年禮後,因為縣市合併預算凍結的環境因素而無法續辦第三次成年禮,但其實還是有其他機會可以繼續出租這批漢服的。
只可惜,他覺得繼續使用這批劣質品是種痛苦而不做了。
過了幾年,他後悔了,奈何機會已過去了。
這便是目標完成,卻明顯以目標的完成去劣化自己所處之處境的例子。
所以,這揭示了這張圖最重要的一個啟示:無論是在哪個階段完成了什麼或做到了什麼,最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去詮釋經歷,決定了我們未來的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