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馬斯洛需求階層論與人之處境,以及《愛的藝術》的綜述
我們首先結合馬斯洛需求階層論對人之處境進行整理,結果如下表:
「階段」一欄是我們自己理解的階層,其意義會在後文中詳述。
9.2.1人之意念和生理需求
由下而上,第一列是意念。
人之意念的運作處於情結原型界,受限於文化及傳統,還有所謂的「典範」,以及生物的基因組。
生理階層的需求,我們認為屬於這一列。
根據前述討論之整理,人之生理由人之意念產生,人之意念處境由眾多情結模組及原型形式所構成。
人之意念處於其中,受其約束化整,因而匯集構成人之生理的系統結構存在,其獨有的系統中還包含超出類似物種猿類之上複雜度的大腦組織系統,這讓我們身為人的起點便與猿類或其他生物的生理需求有所不同。
關於人類的處境,有比一般動物生存要更多意欲去追求的目標,也有社會及文化對其輸入,並深植其內隱人格中的道德要求。
對於許多生活在開發中國家,或已開發國家中的人類而言,生理需要確實是必要,但據我們自己所了解的,因福利政策及當前全球化的社會團體運作,一般情況中,不容易發生使生理需要在實際意義上,成為超越其他需要的動機基礎。
因8〈人之各層面處境與愛的交流系統綜述〉的討論,我們已知生理需要確實會因文化及傳統、典範、基因組各有不同而產生差異,故我們將之列入人之意念影響而產生的需求,即是為生理需求。
簡單說,一個所處社會文化中的道德要求,便可能會激發生理不適的反應,導致解除不適感的生理需要之發生。
這是基於「本能」發生的生理需求。
人之意念是為產生馬斯洛生理需要階層之源頭。
人之生理需求,自然源於生理需要的動機需求。
關於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一種與個體生存相關的需要。在所有需要中是最基本,也最強而有力的。[222]
例如人對食物、水分、空氣、睡眠、性的需要等。
這對於動物而言較適用,或是處於資源匱乏、食物拮据的環境之人也會適用。
至於落水後為了得到空氣而拼命掙扎,及威脅生命存亡關頭的的特殊狀況,也是無庸置疑的適用。
而處於生理需求階段者,因其需求動機幾乎由人性本來天生之需要產生,故可稱之為幾乎藉由「本能」而活。
也就是說,處於該階段者,即生理需求階層之追求者,是有如動物般活著,其反應與制約是非常生物性的反射動作或反應。
像是前述的,在此階段者,一個所處社會文化中的道德要求,當違背時所產生的不適感,與其說是思考的結果,其實更像是一種自動化慣性思維般的「本能」反射,像動物一樣,面對危險就直接激發生理層面的不適感受,藉此調動全身神經準備採行動。
例如,在印度某女孩因違背祖制穿著奇裝異服,就被長輩活活打死。
或是某國家的學生因批評宗教就被宗教團體人士集體湧入校園將該名學生活活打死,之後放火燒掉。
這兩例,與其說是思考的結果,其實更像是一種自動化慣性思維般的「本能」反射,為了排除生理之不適而採取的行動。
但若是以「愛」來說,則是「本能之愛」。
是一種只依賴天生直覺或天生衝動去愛的動物之愛。
動物之愛可以很溫馨,也可以很粗暴,也可以很混亂,也可以很激烈又刺激,亦可以是因性吸引或性魅力便交纏在一起的感官之愛。
它可以很美,也可以很醜陋。
它是我們的社會對其評價最極端兩面的愛。
因為,這常是許多外遇、犯罪、傷害、侵犯的加害者所用的藉口,也是許多電影、小說、神話、傳奇描寫的美妙瞬間。
這其中,理性或靈性的成份是很少的,甚至所有社會制約或顧慮都會被拋開。
在這看似解放與自由的人性背後,其實是拋棄身為人的身份,純為感官感受而愛的愛。
瞬間很美,如煙花。
激情過後便剩寂靜的黑暗。
生理需求階層的愛之認知需求與審美需求的滿足是很淺的,可以是一見鍾情的,也可以是被美感或一時的體貼而心動的。
他們以為這是愛本來如此,是愛的常態,因為電影電視小說等都是這麼呈現的。
即使有其他層次的愛,他們所處的生理需求層次的視野,依然會過濾掉他們所見到的故事內容,傾向吸收自己願意相信的愛之事物的內容。
佛洛姆在《愛的藝術》開篇第一章提到,現代人普遍誤解的面對愛的態度,即:
(一)市場貨品魅力:自己是否擁有被愛的吸引力與魅力的問題,而不是自己要如何去愛;
(二)浪漫式的愛:愛是對象的問題,只要對象對了一切順利,而忽略自身是否擁有對的身心能力;
(三)虎頭蛇尾之愛:愛是瞬間墜入的感受,是兩人之間的阻隔消失的情緒昇華之感動,然後瘋狂地誤以為這感受將會成為接下來兩人之間愛情的永恆感覺。
佛洛姆認為,很多時候,這三種愛的態度是混合的,而其原因是奠基在我們當前的文化。
他說:「我們的整個文化都是奠基在購買慾上,奠基在交易互惠的觀念上。」
他以自己當時所感受的社會情狀舉例:「一九二O~三O年期間,高大性感、會喝酒的女孩是具有吸引力的;今日的樣式卻要女孩子較溫馴羞怯些。十九世紀和廿世紀初,男人想要成為有吸引力的「包裝」,就須具有侵略性和野心,而今日則要求他能與社會相合,並且能夠忍讓。總而言之,墜入情網的觀念通常只與人性貨品相關——而這些人性貨品是限於個人的購買力所能到達的界限之內的。」
然後,他做了結論:「在一個文化中,當市場人格方向盛行,當物質上的成就被視為傑出的價值,我們就沒有什麼理由驚奇於人類的愛情關係會遵循著相同的交易式樣——遵循著統御貨品市場及勞力市場的交易式樣。」[223]
若以當前的消費者行為研究來說,也可以說是一種受文化及社會風俗所影響的購買態度。
而本能之愛便如同衝動性購買,或同一性甚高的流行消費行為。
所以,本能之愛確實會受受限其文化及傳統,還有所謂的「典範」,以及生物的基因組的影響。
而也因為最靠近源頭的細胞「生存」意念的影響,因此物競天擇的思維會是處於生理需求追求者最能接受的處世原則。
這讓當事人遇到事情的行動考慮可能不會深思太多,因此可觀察的行為上,會偏向極端的助人行為或攻擊行為;例如可以非常的愛一個人,但情感一激動便容易造成衝動的言語或行為上的攻擊。
這樣的情人可以玩在一起,但很難從他身上獲得穩定的安全感。
不過,我們並不反對本能之愛。
因為這是一段愛情最美的開始。
如果維繫這段愛情的兩人有共同長久穩定生活的打算,那他們就會往安全需求的階層上升。
當然,如果上升後,雙方對於穩定安全的感情認知並未一致的話,兩人還是會分開的。
但即使如此,本能之愛還是起點。
雖然帶來的痛苦可能最多,人類受制其衝動的問題也最大,本能之愛的過程依然可能會是最美好的回憶之一。
只是,偏態發展的本能之愛便不是能鼓勵的作為了。
因為,那可能虛耗自己對於愛的付出的生命能量,致使對於愛的諸多想像逐漸趨向暴力與強迫的思維,形成佛洛伊德所謂死之本能的愛之衝動。
[注釋]=================
[222] 彭運石.走向生命的巔峰:馬斯洛的人本心理學(M).臺北市:貓頭鷹出版社:城邦文化發行.2001.01.p138
[223]埃里西.佛洛姆(Erich Fromm).孟祥森譯.愛的藝術(M).台北市:志文出版社.2003.08.p13-p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