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同事茶水間的閒聊,比追劇還精彩。
同事緩緩地和我說,她家小孩(才國小喔)最近被好友封鎖了,還一臉心碎地回家問她:「他為什麼不理我了?」
我一邊喝著熱茶,一邊聽她娓娓道來,腦海卻忍不住浮現《后宮甄嬛傳》畫面,小孩之間的小心機與小情緒,根本有過之而無不及,只是把嬪妃換成了小學生,宮鬥手段換成了封鎖與貼文暗示。小孩的友情,不再是吵架後說一聲對不起就能挽回
我記得我小時候,如果跟朋友吵架,大概就是放學各自氣一氣,然後在床上抱著娃娃翻來覆去想:「我剛剛是不是講太兇了?」「他也太小氣了吧!」
隔天去學校,看對方臉色好像沒那麼臭,就默默靠近借個橡皮擦,說句道歉,然後兩人又莫名其妙和好,友情就這樣繼續下去。
可現在的小孩呢?他們不是在學校才當同學,他們是「24小時全天候」的社群朋友。一點情緒、一則貼文、一句限動文字,就可以在家裡、在房間、甚至在半夜翻手機時被一則訊息給激到。
情緒沒有休息鍵,友情也沒有離線模式。
社群媒體的雙面刃
我不是說科技不好,能夠即時連絡、分享生活、一起玩遊戲,這些都很棒。
但對還在學著怎麼辨識情緒、處理關係的小孩來說,那些我們大人都會被刺傷的貼文與已讀不回,其實對他們來說,可能更像是一場誤以為自己做錯了什麼的大事件。
有時候甚至連家長、老師都不小心捲進去。
有些老師為了與家長溝通方便,加了學生和家長的好友,有些家長好奇孩子的朋友圈,也會偷偷關注對方爸媽的社群。結果一個小吵架,三方變成五方,原本是「我不理你」的小事,變成「我爸媽也不喜歡你了」的大事件。
友情變成了一場公開的情緒公審,誰都很難不受影響。
那我們該怎麼辦?你可以不插手,但不要缺席
這段時間,我最感動的是那位同事的做法。她沒有立刻衝去聯絡老師,也沒有打電話去質問對方父母「你們家小孩怎麼這樣」,她選擇了退後一步,但不是不理,而是陪伴。
她問小孩:「你覺得這段友情裡,你最喜歡的時候是什麼時候?那你又有沒有哪裡覺得委屈?」
原來她小孩一直以來都很珍惜對方,是會一起分享玩具、假日互相到對方家做客的好朋友。但也有一些小地方讓他很不舒服,例如對方佔有慾太強、不說一聲就拿走東西、常常要他「只可以跟我玩」等等。
以前他都忍下來,但最近學會了說「不」,也開始結交其他朋友。
然後就被封鎖了。
同事沒有安慰說「他這樣不是真正的朋友啦!」也沒有說「你太好了才會被欺負」,她只告訴孩子:
「難過是正常的,那是因為你真的很在乎他。可是這也不代表你做錯什麼,他只是還沒準備好接受改變。但不管怎樣,你能做的,就是祝福他,繼續走你自己的路。」
這句話我當下聽到眼眶有點泛淚了,覺得好感動喔。我如果是當事人,這句話真的被安慰到了,並從中獲得父母的愛與支持,知道自己可以繼續走下去。
陪孩子練習一件重要的事,尊重關係裡的「不同步」
同事說,她其實內心也很想保護孩子、很想介入。但她更知道,人生路上,這種不被理解、不被接納的時刻,未來還會有很多次。
與其保護他免於每一次碰撞,不如在這第一次,讓他知道:衝突後不等於世界末日,還是可以好好地照顧自己,繼續走下去。
而那份照顧,就是從認清「有些關係,就是走到一個節點。你可以懷念它,但你不必勉強它」開始。
後來同事跟我分享,他孩子後來對於對方說他壞話,不再傷心,直接坦然面對,沒有攻擊對方,就淡然的對他表示彼此想法不同,雖然目前當不成朋友,但祝福他找到適合的朋友。
這個國小孩子,勇敢地替我們大人示範了什麼叫「尊重別人的選擇,也尊重自己的感受」。
我們該教的,不是「不要被討厭」,而是「被討厭也沒關係」
在這個社群時代,誰都想當受歡迎的人。
但比起「大家都喜歡你」,我更希望未來的小孩子包括我,可以學會的是「即使有人不喜歡你,你也還是值得被愛」。
能在友情中清楚說出「我不喜歡這樣的對待」,能在被拒絕時還能好好說「那我祝福你」,這樣的孩子,就算會心碎,也會更快地痊癒。
而這些練習,大人也正在路上。
給每個為友情煩惱過的你們
以上故事經過模糊化處理,避免被人認出,同事實際上有跟我分享更多細節。
聽完同事的分享後,我覺得我也被同事療癒到了,很謝謝他真心跟我分享這個故事,現代父母想不介入孩子生活多難,介入後要引導他們多難,更別提很多父母忙著工作無法留意孩子的交友情況了。
分享這個故事給您們,希望大家都有所收穫有所啟發。
❤️送給每個在友情裡曾經心碎又慢慢復原的靈魂,我們都值得被好好對待。
❤️歡迎追蹤我,陪你度過人生中的各種情緒起伏。